第283章 言之不预-第2/3页



  做沙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纵使张军有着数据化的大脑,也足足搞了四天才算弄了个大概,中间还毁过一次重来。

  纸坊出来的未知胶水相当好用,粘合度很高,就是有味道而且干的有点慢。不过问题不大。

  张军搞了两架沙盘,一块是西起大散关,东至东都河南府,北及延州,南抵金州安康县,不是不想做的更大,但是再大细节上就很难处理了。

  另一块大唐这边简略化,主要是吐蕃及其周边,也就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山川地形。估计和这个时代会有一些差异,但不会太大。

  其实最大的差异是沙漠湖泊还有草原。

  这个时候的青藏高原还没有后世那样贫瘠苦寒,大小湖泊多如繁星,沙漠化也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尤其是藏南,同样是河流众多水草丰郁。

  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些高高耸立的雪山。

  不过终究是高原,物产各个方面肯定不及大唐还有回鹘。

  其实很多人在都在琢磨,为什么吐蕃不去打分裂成好几块弱小也更肥美的天竺,而是非要和大唐死磕呢?还一直也没真正占多少便宜。

  这个其实是文化问题。吐蕃打过天竺,而且轻松破国,北天竺的国王把靴子挂在王宫的大门上,表示这里随意吐蕃出入。

  他在恒河边立铁柱为界,宣布那里是吐蕃的边境,于是整个恒河以北都成为了吐蕃的属国。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整个东方世界的文化都是相对宽宏的,只要臣服,就像大唐几百个属国一样,吐蕃也只是收了一些小弟纳贡。

  第二是佛教,吐蕃全民信教,以教治国,这导致了他不能对天竺做出太过激烈的行为。

  第三就是大唐的强大,大唐的鼎盛富足对周边这些国家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征服或者臣服。吐蕃选择了征服之路。

  事实上,正是整个恒河以北的这片土地,给吐蕃创造了巨量的财富,这才让他有了信心和大唐为敌。

  说白了,在大唐和吐蕃眼里,天竺这会儿就像一个原始社会,根本不足以正视。

  ……

  张军拿着不知道用什么毛做成的小刷子,仔细的往沙盘上刷着颜色。

  胶水粘连的沙粒凹凸不平,这给他上色带来了不少麻烦,好在也不需要太过精致。

  其实不上色也能用,只不过对于李适和诸相来说,估计是肯定看不太明白,到时候他讲的也累,还不如这会儿辛苦点。

  绿的山和草原,蓝色的河水,黑色的城池,褐色的官道,黄色的沙漠和路径。

  又要了红白两色,染出雪山和吐蕃的城市。

  吐蕃这部分是脑中给出来的,估计是来自于史书上的记载整合,这个其实未必那么精确,也肯定会有缺失,不过已经够用了。

  为了制作出稍微精确一点的海拔,张军自己做了一把十分尺,这会儿正被一个木匠作捧在手里观看,琢磨。

  这东西做起来其实很简单,现代的米尺也不过就是一些人做出来一个铁条,说这就是一米。张军是参照了木匠作的尺,按三十公分计。

  而且做为一个当初反复量过所有各种围的现代人,估计个尺寸出来基本上不会相差太多。全身都是参照物。比如十八厘米什么的。

  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其实用这会儿的尺一样可以测量,只是用不惯罢了。

  等大概把颜色刷了个差不多,沙盘上就能看出模样来了,所有的匠作围在边上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不敢置信。

  “这便是长安?”

  “这里定是凤翔,便看这三条大街,且没有城墙。”

  其他的城池张军就是做了城墙表示一下,只有凤翔花了些功夫,做出了街道和大概的分区。必竟这个时候要做微缩模型实在是太耗时间了,来不及。

  张军在这边忙的热火朝天,那边李适也终于准备好了,随驾的名单也定出来了,准备出发巡视西京。

  也正是这一天,从西京凤翔府发出的行文也摆到了南诏王的面前。

  异牟寻脸色有些难看,看了看沉思不语的一众大臣将军:“诸卿,如何看?”

  “唐皇欺人太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