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四面张网



  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须卜骨都候已经在这场交锋中重新取得了上风,大部分的部族都已经臣服在了他的脚下。



  他已经开始想着,自己接任匈奴单于后,振兴匈奴,重现匈奴昔日荣光的时刻。



  只是须卜骨都候并没有察觉到,就在匈奴的周边,就在匈奴的四方,一场针对匈奴的巨大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中平五年(188年),二月中旬。



  凉州北地郡,已经集结起了四万多名骑兵。



  这四万多人,有九千人是王国、韩遂、马腾三人麾下的精锐汉骑。



  其余三万余人,则是各部的羌人骑兵,虽然他们人多势众,但凉州的底子是太过于薄弱,就算占据了整个凉州,也无法让王国等人将麾下的军卒全部武装起来。



  甚至于他们的嫡系部队,都没有办法做到人尽披甲,皆持强弓。



  大部分的羌人骑兵,还是只有轻飘飘的软弓在手,所依靠的也只有精湛的骑术还有人多势众。



  不过他们对付普通的匈奴骑兵倒是够了。



  而且有九千多名衣甲俱全的精锐汉骑压阵,更是无惧匈奴。



  另一方面,许安也是彻底的下了血本。



  骁骑营、锐士营,共计一万三千余人,全部北上驻扎于雁门郡。



  河东郡的防务任务被许安交给了张燕,张燕接替了徐晃的职责,成为了河东郡黄巾军的主将。



  而徐晃则是作为雁门郡黄巾军的主将,统领、骁骑营、锐士营两部。



  龚都、吕布两将作为副手。



  白袍军、陷阵营、武卒营、黄天使者,共计一万三千余人。



  在西河郡集结,这支军队,由许安亲自统领。



  李德、高顺、何曼、白饶、宋宪、魏续大量的黄巾军将校皆是都在其中。



  骁骑营如今已经扩张到了七千人的规模,而驻扎在西河郡的四千白袍军也被许安培养成了骑兵部曲。



  西河郡的郡兵大多都会骑马,而且骑术都颇为精湛。



  许安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付出一部分的钱粮还培养白袍军。



  黄巾军唯一的一支骑兵部曲骁骑营,是由吕布统领。



  第一个原因,便是不能让骁骑营有一家独大的趋势,否则的话,吕布有可能认为许安离不开骁骑营,从而产生骄纵之心。



  第二个原因,两只同样的部曲,可以相互比较,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才能使其进步,不至于固步自封。



  这一点,在黄巾军的武卒营和锐士营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武卒营和锐士营,都是优胜劣汰,若是考核不合格,便会降至下一级。



  武卒降级为锐士,锐士降级为普通的军士。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许安现阶段确实是非常需要骑兵。



  汉帝国内部的动荡暂时较小,主要都是集中在北地,而不是中原腹地。



  刘宏未死,汉室虽然衰微,但余威尚在。



  还不到后世董卓入京后,汉室天子威仪扫地,被直接当成傀儡。



  往冀州、司隶扩张十分不现实。



  而大乱将起,许安也需要先拔除北地的危险,让黄巾军的军力不至于如同现在一般分散。



  而这个威胁,就来自于北方的南匈奴部。



  南匈奴部主要集中在云中、五原、朔方三郡、还有西河郡、上郡长城以北的地区。



  攻灭了匈奴,许安能得到急需的粮草、急需的钱财,大量的牲畜。



  这些牲畜,可以用来食用,可以用来培育,还可以用来提高耕种的效率。



  还有……



  黄巾军目前急需的人力。



  并州的工匠颇多,战争的潜力也比较大,但是很大程度上制约黄巾军武备打制,便是原材料的缺乏。



  铁矿稀少,虽然太行、太岳等山中,还有各地有不少的铁矿。



  但是黄巾军治下的人实在是过于稀少,百万人口听起来多,但分布在并州各地,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地广人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