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对对子



        林轩起身先对李世民了拱手,然后看向对面的各书院的代表,说道:“诸位向我泊远书院下的战书,不知要怎么比试?”

        对面起来一人,说道:“侯爷说笑了,吾等只是想和泊远书院交流交流,说比试就有些严重了。”

        此人乃是关中最大的书院渭水书院的代表孟远。

        渭水书院和泊远书院同在关中,  泊远书院被百姓称为大唐第一书院,虽然看似是一个笑话,对其他书院也没什么影响,但是对渭水书院却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这次比试,渭水书院也是最积极的。

        孟远大约五十岁的样子,个子不高,却带着一丝文人特有的儒雅气质。

        虽然孟远算不上大儒,  但是在士林中有不小的声望。

        李世民继位后,也曾征兆其入朝为官,  却被其拒绝了。

        林轩不置可否,说道:“不知诸位要如何交流?”

        “文道交流,不外乎文章、诗、字,但是光交流这些,倒是有些单调了一些,吾等商量了一下,加入了辩论和对子,不知侯爷意下如何?”孟远说道。

        林轩点了点头,说道:“先交流什么?”

        “对子相对简单,不如就先对对子如何?”孟远说道。

        林轩自信一笑,问道:“怎么比?”

        “我们一方上联一方出下联,答对以后反过来,直到一方答不上来为止。在坐的诸位,包括陛下和各位臣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谁胜谁负,自有定论。”孟远说道。

        “好,来者是客,  就由你们先出上联吧。”林轩说道。

        说起对对子,  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尤其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更是将这项活动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但皇帝没事跟大臣互相“切磋”,甚至于就连普通的布衣百姓,都能时常“出口成章”。

        很多人对对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没有清晰的概念。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对联这种文字方式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而唐初过年时候的桃符上,还是画着“神荼”、“郁垒”,并没有形成春联的那种形式,因此对联虽然存在,但是在唐初还是比较小众的。

        他们提出比对对子,  是他们其中有一个人酷爱对对子,一直在研究对子,因此他们非常有信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