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大溃与大胜-第2/3页



  信中言:赵迁昏聩多疑,若战局不利,必会怀疑李牧所行军策有问题,甚至会直接解除他的军权。

  李牧当初接到赵淮中的信后,已经有了警觉,遂尽力规避赵王的猜忌。

  所以他在接到赵迁的诏令后,最终选择了放弃坚守边城,听命回来援助邯郸。

  想不到这一幕还是发生了。

  李牧念头急转,又想到另一件事。

  赵淮中给他的信里,曾提到上一任赵王赵偃死时,人皇舟是从李牧驻守的城池进入赵境,最后导致赵偃被杀。

  此举就是赵迁不再信任李牧的祸根。

  事情和赵淮中所言,逐一对应,分毫不差。这让李牧忽然想清楚了:秦王早在先王被杀时,便在布局…其后发生之事,大多在其预料之中。

  想到赵淮中的布局之早,洞见之准,李牧有些不寒而栗。

  他扭头看向眼前准备接管自己军权的赵葱,以及颜聚二人,略作沉吟,毅然将赵葱二人赶出了军营,自己继续掌兵,与秦军交锋。

  这和历史上李牧接受赵王命令,最终被冤死明显不同。

  不过到了此时,李牧已经无法贯彻坚守的策略。

  他亲自率军出城,和王翦所部展开了厮杀。

  中午。

  邯郸以北。

  平原。

  两军对垒。

  秦赵两国兵勇,人头攒动,旗帜在荒原上铺开,招展如浪潮。

  低沉的鼓声中,秦军的军阵连续变化,咄咄逼人。

  滚轮阵,守山阵,长戈阵……全面压向赵军。

  天空中,图腾玄鸟和赵军缔结的凤鸟互喷火焰,强大的法力波动,让百里内,鸟兽蛰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的伤亡持续增长,渐露颓势。

  赵王派赵葱去取代李牧,而李牧战场抗命,公然拒接赵迁的命令。

  这让赵迁对其疑虑之心激增。

  秦赵两国,一方上下齐心,一方君臣生疑,问题层出,赵军败势日益明显。

  李牧苦苦支撑,连出奇兵,以扰袭秦军。

  但到了七月末,秦军的再次增兵,成了压垮战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内史腾从原韩地,现在的颍川郡,以及秦境各地抽调秦军,合共近十万众,蓦然投入战场。

  秦在最初决定攻赵策略的时候,便制定了总人数超过三十万的庞大秦军规模。

  王翦所部二十万正面进攻,杨瑞和部三万余精锐和主力相互策应。

  内史腾所部初时兵锋不显,一直在蓄势以待。

  直到此刻,突然投入战场,和王翦所部汇合,形成兵锋洪流,一举冲溃了李牧最后的抵抗。

  八月初。

  近三十万秦军人马铺开,在邯郸八百里开外,呈钳形,兵分三路,兵车千乘,攻城弩万余架,骑兵近十万,步兵二十万。

  大军所在处,散发的杀气,将天上的云层冲散,万里晴空。

  刷!

  数十万人齐射,箭矢如落雨般覆盖了赵境城池。

  每十万秦军为一队,形成的兵阵合击之术,构建出一条图腾黑龙和一只玄鸟,遮天蔽日。

  城池的防御体系,在玄鸟的火焰攻击下摇摇欲坠。

  随后一声巨响,大地龟裂,城池崩塌。

  却是图腾黑龙撞在了城墙上,携万钧重力,彻底摧毁了城池的防御。

  城内各处祭刻的阵纹全部崩断,连地面亦出现一道道扭曲的沟壑。

  城墙上,李牧脸色苍白,司马尚失魂落魄的跪倒。

  大赵完了。

  李牧输的不是兵法韬略,而是两国的国力,兵力,军备的强弱,赵都远远落后於秦,换成任何一个将领,都得输。

  秦军后阵,王翦遥遥眺望城头。

  “大将军,卑职有一事不明。”内史腾问。

  王翦道:“可是初时为何不直接让你麾下所部,与我汇合,以三十万兵员一起伐赵?”

  内史腾道:“正是,若初时便以三十万兵员攻赵,或许能更早一步破开李牧的阻挡。”

  王翦道:“此为大王的决定,大王考虑的是更长远的目标,许多事,要借助攻赵来推动完成。

  包括伐赵以后,如何安抚赵人,甚至攻伐其他几国都需要早作安排。

  且初时赵人斗志远不如现在低落,当时大军压上,消耗必数倍於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