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江湖路远,有缘再见



  搜寻人才只是其次,对于傅学来说,探摸雷弱儿的态度更重要。

  至于这三个人······傅学总觉得他们并不寻常,但是既然人都已经跑了,那自己就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上面。

  中年人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而傅学用书轻轻敲着手心。

  这个王猛,这个杜英,还有个任群······

  关中虽大,但是也不是那么好掀起风浪的地方。

  希望你们能够认清现实并且为我大秦所用。

  江湖路远,我们有缘还会再见的。

  希望那个时候······不会是对手。

  ——————————--

  对手不对手的,杜英不知道。

  他既然已经认为傅学很有可能就是苻坚化名,而且挖墙脚的目的也很明确——杜英倒是还没有考虑到自己本身可能也是傅学挖的对象——那么自然就是能跑多远跑多远。

  和秦国皇室有了纠葛,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额好吧,好像这个时代的黄河还没有那么黄。

  王猛和任群当然也都察觉到了不对,这也是为什么杜英要走,他们也都急忙跟上。

  至少现在在他们的心里,蛮夷就是蛮夷,胡人就是胡人,不管这个傅学如何文质彬彬,他已经暴露出了自己出身氐人或者羌人的可能,那就没有必要和他深交。

  尤其是王猛他们也都知道桓温此时已经在攻入关中的路上,这位征西将军动用各路大军、也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底,对于关中显然是势在必得。

  讲道理,今日的桓温掌控巴蜀和荆州,当真颇有几分当年蜀汉全盛时候的风采,拿下关中、涤荡中原,似乎已经近在眼前。更何况桓温身为晋臣,还有大义名分、甚至还有东南朝廷不管愿意还不愿意,多多少少都得表示一下的支持。

  所以在世人心目中,桓温拿下关中是必然的。

  氐人的秦国,看似强大,也难免昙花一现。

  王猛等人就算是真的和傅学谈得来,也不见得就会在这个时候便和傅学站在一起。

  到时候被桓温归类于氐人余孽、朝廷叛徒,那可就好玩了。

  因此能躲,还是躲吧。

  江湖路远,还是不要再见了比较好。

  要不是本身就已经抱定了这样的心思,王猛和任群也不可能跟着杜英说走就走。

  实际上杜英的心思更加复杂,他很清楚关中之战最后很可能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局,现在手无寸兵的杜英也不能确定自己能够帮助桓温扭转一些什么,或者自己有没有必要扭转什么,因此他只能先按照历史的轨迹来推论。

  假如这样,那之后苻生上位,再接着便是苻坚······

  此人很有可能是未来他们将会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

  不过这也是未来了。

  此时的杜英的关注点不在了解未来的对手上,他已经身在华阴的客栈之中,收到了从凉州传来的书信。

  实际的结果要比预想中的还要好,这是杜英始料未及的。

  张祚许给了他扶风校尉外加直接调拨给杜明的白银,这些乱世之中的硬通货会在不久之后由杜明调动杜氏家臣亲自护送前来关中。名义已经有了,扯大旗讲究的就是师出有名。

  更重要的是,杜明从张祚那里获得了统筹转运钱粮的资格,至少杜英做大做强之前招兵买马的用度不愁了。

  这些是凉州官方方面的支持,也算是诚意十足。

  但是杜英真正要指望的,还是杜氏自家的支持。

  自己所做的对杜氏有多大的好处,杜明当然也很清楚,自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按照杜明书信中所说,他已经去信少陵,少陵留守的杜氏余部会听从于杜明的安排调遣,另外杜明还派遣家臣陆鹏的儿子陆唐带着杜氏自己开支的钱粮来支持杜英,至少也要有白银千两。

  支持自家儿子,杜明当然不会小气,这只是让儿子创业的本钱罢了,之后杜英要是真的做大做强了,那杜明当然不介意更多投入。

  杜明的大手笔让王猛感慨世家到底底蕴深厚的同时,也让杜英自己都有些惊讶。

  世家有钱,这是众所周知的。

  世家制度让这些大家族可以肆无忌惮的收敛钱财、抢夺田产。乱世之中,田产之类的当然是带不走的,但是钱财却是可以打包带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