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图到穷时终亮剑 虎落平阳陨凶星(下)-第3/3页



  精卫填海的原典在这里: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一段出自,因为北山经中出现了许多现在存在的河流源头,比如泌河,漳河,而且与现在山西地形高度吻合。所以北山经群山特别容易标定。精卫衔西山木填东海,导致漳水流出东注于河。这里面的东海,明显不是现在的东海。上古湖海通。这个东海既然是漳水源头,那就必然是现在长治姊妹盆地的东部地区。

  长治古代叫潞州。潞,冀州浸也,可见这个地方古代是水系。结合,描述,可以得知长治盆地在大洪水时期曾经被灌为湖,然后在其后漫长的过程中湖水渐竭成为盆地。这个蜕变的过程被古人记录下来。他们不知道原因,只看到湖水的萎缩和衔枝的燕雀,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传说。

  同理,愚公移山虽然也是个神话故事,但那不代表它就是虚构的。首先,太行王屋二山的山阙现在是存在的。两山同属大太行山脉。对晋地地理相对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太行有八陉,西南起轵关陉,其次太行陉,一直到最东北入了河北的军都陉。这八条路是古代大军过太行必经之路。而太行王屋之间有一个山阙,这个山阙是泌河河谷,联通阳城济源。阳城古代叫做濩泽,也从侧面反映了太行内部盆地的蓄水史,这大概率是大洪水溢水褪去时形成的潴留。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对上古的大洪水有所推断,也就能为什么人类,都从山中走出来。

  好,言归正传。阳城到济源之间的古步道现在已经被考古发现认定,这条步道的石板路,最起码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溯魏晋时期。这条路不是官道,不存记载,乃是民间所修。因此在历史上,就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群人,用匹夫之力,世世代代为推平太行王屋二山之间的山阙做出努力。这条愚公道的时间一定非常久远,从上古的泥土路,到魏晋时期翻修的石板路。七千年来不断翻修,守护这条古道的黎民黔首,就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焉的愚公。

  愚公故事中的北山愚公,应该就生活在山北的濩泽附近。而河曲智叟,指的是蒲坂河曲,也就是现在山西永济人。渭河,流域以及运城地区,是山西粮仓,他们位置优渥,自然不能理解吕梁太行之苦。可以说,就是因为阳城有愚公们的存在,所以阳城的发展一直比同为山河之间的吕梁地区要好。而所谓投土与渤海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当时黄河的入海口在渤海,土石入黄河,则奔流至海。

  有了彩蛋章的地图,重新读上古故事,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呢?古人诚不我欺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