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0.全国巡演



  舒越知道方化文在想什么,如果单子一切顺利,那方化文不会吝啬舒一青的三万元策划费的。

  但如果单子出现问题,执行不下去,那方化文是不愿付出这三万元策划费的。

  这就是方化文想签协议,又犹豫的根子。

  话剧院座落在杭城城南的南山脚下,地理位置非常好。典型的闹中取静,而且边上树木众多,空气也好。

  这一地块原来是杭城行政学院,后来行政学院搬迁去了城西,这片建筑租给了一家民营的职业学校。

  又过了几年,可能职业学校招生能力强,居然不够用了。

  职业学校也搬迁去了更大的地块了。

  这块风水宝地就空置了一段时间。

  而那几年,正是话剧院异常困难的时候。

  一方面,话剧没有市场,很少有人喜欢看。

  另一方面,话剧院也留不住人才,有话剧院艺术才能的,纷纷北上魔都,帝都另谋出路了。

  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没心思,也没能力去创作,演出了。

  屋漏又逢连雨天,话剧院原来的所在地又要旧城改造,话剧院一时连居所都成了问题。

  当时话剧院的领导头痛无非,一时拿不出良策来解决问题。

  群众创造了历史,群众中也有英雄。

  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个一般演员的丁盼盼,现在的丁副院长出现在院长办公室了,献出了一条良计。

  “院长,我们把现在的驻地卖了,拿到钱后,一方面可以另租个场地,另一方面也可解决目前的工资问题。”

  当时的院长,一个老知识分子,对艺术,不光在杭城,就是在钱塘省内,也是赫赫有名。

  可说到经营,纯属门外汉一个。

  当时又快到退休年龄了,院里发不出工资,大家意见很大。

  他也不想,等到退休了,还欠着大家工资,被人骂一辈子。

  一听丁盼盼说,能来钱发工资,眼睛就绿了。

  其实呢,丁盼盼也是受人之托,丁盼盼自己也不懂。

  但这几年话剧院发不出工资,丁盼盼虽然没能力上帝都,去魔都,但在杭城也没歇着。

  各种酒会,交际场所都能找到她的身影。

  由此,丁盼盼也认识不少大老板,或者不大不小的老板。

  这些大老板,中老板当然知道话剧院地址的价值,特别是马上就要旧城改造了,拿下这个地段,意味着黄金万两,几万两,十几万两,几十万两。

  只不过,从此,话剧院就没自己的房产了。

  此后几年,话剧院不断搬迁,有一年搬了三次家。

  直到杭城换届,新的老大上任才有所改变。

  新老大虽然不是搞艺术出身,但喜欢艺术。

  上任后,视察了几家文艺团体,觉得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正好此时那所民办大专退租,老大就拍板,把那片房产象征性的以年租金一元租给了话剧院,歌剧院,昆剧院等几个文艺团体。

  并且拨款五百万,对房屋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文艺团体的使用。

  从此,话剧院才在此驻扎了下来。

  车开了半小时左右,到了话剧院。

  方化文,舒一青,舒越等三人,来到了丁副院长办公室。

  丁副院长很热情,一边和三人打着招呼,一边让人去请白院长到会议室。

  会议室丁副院长早就让人安排好了,一行四人刚在会议室落坐,白院长就进来了。

  当然,少不得双方又是一阵问好,寒暄。

  白院长是干事的人,并不精于应酬,所以很快就言归正传了。

  首先白院长介绍此剧的剧情,重大意义等等。

  当然这些方化文,舒一青,舒舒一耳朵进,一耳朵出,并不关心,只是出于礼貌,一本正经的装着在听,还不时的点点头,鼓个掌。

  接着白院长开始讲解演出计划。

  方化文,舒一青,舒越知道重点来了,这才是他们想了解的干货。

  “我们这次演出计划是,先在杭城演出五场,第一场不商演,邀请各级领导,业内人员,兄弟团体观看,一律为赠票。后面四场全是商演,当然,也会有少部分赠票,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然后在省内金中,宁州各演三场。也是商演,但赠票会略多,尽量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内。”白院长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低头喝了几口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