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男人,心疼老婆...



  “心疼老婆?”何雪虽然没觉得是玩笑,还是疑问出声。

  周燕的反应,与何雪不同,她好像知道什么。

  无需解释,直接表示赞同李姐的猜测,“嗯,李姐说的还真有可能!”

  “何老师,你可能不知道,其实,卢市长的爱人,也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就在咱们岸北区,虽然和我们不是一个街道,我们也见过。他的爱人...”

  周燕讲述的,是一件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然而却是发生在黄明市的真实故事。

  卢市长的爱人叫刘凤玲,2010年,随卢春海从部队转业,一起来到黄明市,那个时候卢春海在部队是一名团职军官,转业到黄明市交通局,任副局长。

  刘凤玲是个残疾人,一条假腿。

  传闻,她是因为送婆婆去医院的路上。

  走山路摔断了腿,那个时候,由于信息与交通的闭塞,延误治疗,落下终身残疾。

  “原来是这样!”何雪沉默了。

  任谁听到这样的故事,都会沉默......

  市长的爱人居然是社区工作者,这是何雪没想到的。

  社区工作如何辛苦,她多少也了解一些,正常人都很难承受,何况是一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

  一个从事社区工作的残疾女人,与市长夫人,划上等号!

  简直不可思议!

  何雪此时的感觉是心灵的震撼,更大一些。

  疫情时期,社区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

  难怪市长会流泪,...

  “这么说,市长很懂底层?”何雪这样想着,不禁问道。

  “来,测下体温!”周燕手拿测温枪,不时拦下进门的人,不耽误与何雪聊天,“那还用说,咱们这位卢市长,不但重情重义,而且..#%¥%%##....”

  从周燕口中得知,卢市长从交通局副局长,一路走来,有个几乎全市都知道的外号,拼命三郎!

  在他身上,可圈可点的地方还真有不少。

  滨河机场黄河大桥,大桥的竣工投入使用,使黄明市到机场的路程节省半个小时,但凡乘坐飞机的人,都切身感受到便捷的提升。

  爱心传递共享单车,上下班高峰,绿色出行,成为黄明市最为特色的一道景观,即使不是高峰期,骑行的人也随处可见。

  城市道路车库交通塔,是一种集立体车库、交通灯、过街天桥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成为黄明城市建设又一大特色。

  ......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交通塔的设计,竟然是卢春海亲自动手参与设计的。

  所有十字路口,均设交通塔,代替红绿灯。

  所有交通塔具有停车场功能,小路口采取圆形设计,大路口用方形。

  塔高15至20米,分7至10层,两米一层,每座塔可存放小型车辆50至100辆。

  塔的四面设有大型电子屏,实时播放路口对面车辆通行情况,屏幕下方滚动显示塔内空余车位情况,外墙设有广告位,塔顶设有观光台。

  塔外距离地面8米高度是绕塔一周的过街天桥,这里有一个小型电梯直通塔顶和地面,过街天桥有步梯连接路口的四个拐角。

  塔内采用现代手段,车辆驶入,扫描车号,取卡下车,车辆进入传送系统,90度旋转、垂直升降、平移入库;

  人员则可以乘电梯至过街天桥,该干嘛干嘛去!

  外面的人来到黄明市,只要细心,便能发现。

  这个城市只有路上跑的车,看不见路边临时停放的车辆。

  有人给塔起了个贴切的外号,叫“净街虎”!

  “原来呀,走到街上,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绝对是车比人多。”周燕感慨了一句,“现在呢,你再看看,还是车比人多,是自行车!”

  开始时,也有不少人吐槽。

  许多人看不懂,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纷纷开启懵逼模式,懵逼树前排排坐,一人一个懵逼果,......没人知道要干什么!

  “这是要干啥,路口建小区?”

  “不明白,立交桥吧!”

  “折腾吧,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

  其实,在施工期间,并未对交通产生多大影响。

  只是在路口中间,围起一圈施工防护。

  通行车辆,如绕行环岛一般,正常通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