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辞亲远游寻挚友-第2/3页



  岳氏接过去说:“对,自古忠孝难两全,大丈夫就应该先国后家,就让你哥哥放心地去吧。”

  月圆见父母这般说,只好缄口不语,可泪水分明在眼圈里转起来。

  “白兄,”王宗之拉起李白的手道,“我很理解你。巴国历所尽,你应该走出去了,实现你一举至卿相、相与济苍生的理想。只是鹏程万里,山高路远,要多多保重。”

  李白抬起手,放在王宗之肩上,拍拍道:“我去意早决。大哥和三弟都去外地经商,我这一走,二位老人只好托付给你和月圆照顾了,这份情义,只能来日再报。”

  “白兄不要这般说,你为朋友两肋插刀,何况月圆已经成为我的至亲呢!”

  “是啊,这点我自然放心,只是我走得急,来不及喝你们的喜酒了!”李白遗憾地说。

  “哥,”月圆拉住李白的胳膊道,“你走后,可要多来信,把你的行踪随时告诉我们。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他们心里最疼爱、最惦记的,就是你!”

  “为兄的已经记住。父母年岁已高,你和宗之就得多吃苦,多受累了。时间紧迫,我必须马上去找吴指南,免得再出意外。”

  为了打点李白上路,全府上下立刻忙起来。不到两刻钟时间,便准备就绪。

  “白儿,”岳氏流着眼泪,拍着一个大大的包袱说,“这里面都是些干净衣物,要注意随时穿换,冷了热了,要多注意点!”

  “母亲,”李白把包袱打开道,“儿子出门在外,行无定所,不便带上仆人,还要照顾吴指南,拿不了这些,带上几件要紧的就好。”

  李白留下几件衣物,把包袱重新打好。父亲领着梁二又过来了。

  “白儿,我已经安排好,让梁二叔送你出蜀,他早年在三峡做过艄公,一路山高水低,总得有个照应。这是三十万两银票,出蜀以后,所有的大钱庄都可通兑,你都带上吧。咱们虽名为布衣,所幸并不贫贱。大丈夫出门在外,就当豪气冲天,不要吝惜金钱,何况你此去是鹏程万里,胸怀壮志呢!”

  多开明的双亲啊!李白拜过父母,带上斗笠与包袱,和梁二上路了。走到很远很远,回头看看,家人还在目送着他——母亲和月圆分明在抹泪,父亲在王宗之的搀扶下,怔怔地站在那里,见李白回头,立即抬起胳臂,扬了扬手。李白停下来,挥了半天手,最后一狠心,拐向大路。

  陇西院看不到了,站在陇西院大门前的亲人看不见了,脚下是踏向中原的漫漫长途,前方有魂牵梦萦的云梦大泽,有壮美如画的名山大川,有各路名流豪杰之士,有施展辅弼之能的都城长安……

  李白和梁二走到峨眉山东北的清溪驿,已是晚上。

  “梁二叔,”他指着东边说,“刚才坐船过来的时候,我看见那里有个船行,你去雇一条快船,不妨多给他几个月的租金。”

  “好,我就去。”梁二接过李白递给他的银票,匆匆地走了。

  李白按王宗之、月圆说给他的住址,叩响一家院门。门开了,门内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

  “我是青莲居士李白。”他施礼道,“请问……”

  “哦,我知道了,请进来说话。”

  李白跟在后面,匆匆走进房间。那人将门关好,才及寒暄,并请李白坐下。

  “你是来找吴指南吧,我是他的从兄,常听他说起你,非常感佩。”

  “那……我能见见他吗?”

  “很不巧,他昨天夜里就走了——捕快们好像发现了什么,前来搜查一次,他险些就被发现,连夜逃了出去。”

  李白心里一顿,着急又担心地问:“他说没说去往哪里?”

  “估计你能前来找他,临走时嘱咐我告诉你,他去了乐山一位族叔家暂避。”

  李白一听,问明住址,立即起身告辞。天上挂着半轮孤月,秋夜的风吹在身上,让人感到有些凉意。他来到江边,梁二还没回来,只好焦急地站在那向东张望,一艘快船正好逆流划过来,近前一看,正是梁二。

  李白登舟,顺流而下。梁二果然是个好艄公,稳稳地把着舵,船像箭一样,向前疾行。可是,到乐山又扑一空,那位族叔告诉李白,吴指南见捕快追查得紧,又去渝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