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滑冰



  童建国推着车子进院子里时,老妈正在翘首以盼。

  他打量着童建国的神情:“看来不错……”

  “那还用说,心头肉在咱手里,还能怎样?”

  “给你嘚瑟的。”

  童建国的自信也给了老妈自信。

  第二天,赵君登门时,她也自信坦荡。

  实际上,童家虽然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殷实。

  叶淑珍也很会收拾家,家里家外看着都利利锃锃的。

  赵君也跟童建国一样,只是坐了一小会儿,然后就让童建国陪她出去转转。

  “咱们去滑冰吧。”

  “好啊,我回家拿冰车。”

  “我有冰鞋。”

  “可我没有啊。”

  “我哥的应该还在家里。”

  这一回,童建国在大院外面等着,让赵君回家拿冰鞋。

  “小心点啊!”

  看见赵君拿着两双冰鞋出去,老妈毕馥丽在后面喊。

  “知道了!”

  看着赵君走出院子了,毕馥丽忍不住叹息。

  赵兵搂着老妈的脖子:“怎么了?老妈?”

  “不入心啊。”

  “咋不入心了?小伙儿不挺好的吗?知根知底儿的。”

  “工作、文凭的事儿咱就不说了。这个头儿……我觉得他也没有一米七六啊。”

  赵武说:“差不多。”

  赵武的老婆高洋撇嘴:“我感觉他顶多一米七三。”

  “瞎说,男的不显个儿,他比君君还是尖一点的,感觉比我也只矮了一点点。”

  毕馥丽叹息:“当初胡司令的小儿子她死活看不上,那个头儿多好,一米八五,跟君君站一起多般配?工作也好,家境也好,脾气也好。”

  赵兵笑了:“没办法,人家看不上咋整?”

  毕馥丽无奈地点点头:“我就是这么一说,君君都这么大了,咱哪敢横加阻拦。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让她去上学。”

  “她上学也是受您影响嘛,从小就想学医。”

  “唉,是啊。对了,老大,工作的事儿就交给你了啊。”

  “放心吧,听说小童英语水平相当不错,工作应该不难找。”

  城南有一个人工湖,最早只是几个小水洼,有几个泉眼。

  后来,战争期间挖土筑造工事,渐渐就挖成一个大湖了,被称作南湖。

  70年代以前,湖边还有一所水产学校,师生们在湖里搞水产养殖。

  前几年解散了,这大湖就成了城中百姓休闲的去处。

  尤其是小青年。

  有搞对象的,有玩游戏的,还有打架的。

  冬天大湖就会结冰。

  尤其春节前后会冻得很结实。

  挖出来的冰都有一米厚。

  来冰上玩耍的男女青年有很多。

  有滑冰的,也有玩陀螺的。

  滑冰的很少穿冰鞋,基本都是玩冰车。

  冰车有两种,一种有座椅那么大,两道冰轨,半大孩子一般都跪在上面,用两根冰锥滑。

  还有一种冰车只有鞋盒子大小,单轨的,刚好能蹲上两只脚。

  这种单轨冰车需要很好的平衡力,很麻利的身手,都是滑冰老手玩的。

  像童建国和赵君这样穿溜冰鞋滑冰的都属于比较有逼格的了。

  童建国和赵君穿好鞋子站在冰上时,一些小孩子纷纷围过来看。

  其实,这是童建国第一次穿冰鞋滑冰。

  以前,他滑过几次旱冰。

  就是脚踩四个轮子那种。

  本来他还以为脚踩两个冰刀应该难多了。

  没想到却比旱冰容易一些,稳定性更好一些。

  赵君更熟练,甚至可以做点小花样。

  两人手牵着手在湖上一直滑到太阳偏斜了才往家里赶去。

  年前,童建国的包包在重机厂和红棉热销。

  重机厂是万人大厂,红棉是5000人的中大型企业。

  童建国两次运来的包包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童建国第二次上货时,姚厂长就答应年后再给他送来3000块钱的货。

  当时说是初十左右。

  刚到初五童建波就急吼吼地催促童建国:“哥!包包啥时到啊?”

  “别急,别急。”

  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都很罕见。

  生意伙伴间联络真是太费事了。

  其实赵君家有固定电话。

  但童建国刚跟赵君建立关系,更不想让她家人知道倒把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