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你想多了



  童建国经常听老爸、爷爷他们念叨一些词汇,比如“打鸡血”、“手套换包”之类的。

  一直都以为这些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带有调侃的意味。

  到了这个时代,童建国很快就发现“打鸡血”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前些年流行的一种特殊疗法,甚至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

  这几天,童建国又渐渐发现“手套换包”也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当下它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这个时期,各个厂矿都给职工发劳保用品。

  有手套、口罩、帽子、鞋子、衣服……

  不论一线工人,还是办公室人员都有份儿。

  只不过,不同工种获得的劳保用品略有不同。

  比如,有的一线工人连鞋子、帽子、衣服、裤子统统都分。

  手套也不一样,办公室人员可能只分线手套。

  一线工人还有棉手套、布手套、皮手套、半袖手套……

  发劳保用品的频率也不一样。

  办公室人员可能一个季度才发一次,一线工人一个月就的发一次。

  但无论如何,各个厂矿企业职工的劳保用品都是用不完的。

  相比之下,那些乡镇企业、小集体企业等单位手里却连根毛都没有。

  他们得去供销社买溢价的劳保用品。

  所以,这会儿也诞生了跟鸡蛋换粮票类似的营生,就是传说中的手套换包。

  而且,这买**粮票换鸡蛋大。

  像重机厂这样的万人大厂,搞一下估计也得几千块钱。

  但很多手套换包都是一锤子买卖。

  几副毛线手套或者几副皮手套换的包,看着花里胡哨的,其实都使不住,一两年就坏掉。

  童建国要想长期在重机厂做买卖,就不能干一锤子买卖的事儿。

  他得寻摸质量过关、美观时尚的包包。

  眼下,童建国还得张罗年前同学会的事儿,手套换包的事只能暂时放一放。

  所谓同学会其实就是全市当年同一批到昭乌达盟那批人。

  绝大多数都不是同学,甚至都不是一个学校的。

  80多位同学,除了挂掉的,落下残疾的,嫁娶在当地的,到了外省市的……

  能到现场来的估计一半儿都不到。

  赵君就算是童建国仅有的五个同班同学中的一个了。

  实际上,两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

  但在电影院那次之前,童建国跟她说过的话连10句都不到。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两人还曾在一个学习小组学习。

  有一次在她家里学习时,童建国不小心被铅笔刀割破手指了。

  她立刻搬来小急救包,不紧不慢地给童建国包扎手指。

  童建国身体发育迟缓,心灵发育却有些超前。

  闻着她脖颈散发出的香气,童建国的小心肝儿忍不住“砰砰”乱跳。

  从那以后,童建国再也没跟赵君说过一句话,甚至都不敢正眼看她。

  一直到初中一年级。

  那会儿,同学们经常参加校外活动。

  比如疏通河道啥的。

  有一次,轮到童建国他们小组干活儿了。

  童建国没带水靴就去找其他同学借。

  正好看到赵君和几个大个子女生在一块儿,便凑过去。

  “谁有水靴借我用一下。”

  赵君立刻把自己的水靴递过来了。

  这会儿的人都活的粗糙。

  赵君的水靴却格外精致。

  水靴帮有一圈儿粉色,水靴里面还垫着绣花的鞋垫儿。

  童建国忍不住埋下脸去看图案。

  那几个大个子女生以为这个小个子男生在闻味儿,一起哈哈大笑。

  童建国窘迫地赶紧跑掉了。

  还水靴时也没敢直接给赵君,而是通过别人转手。

  妈蛋!真没用!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早干什么了?

  现在好了,人家连盘都看过了。

  说不定像满娜一样,三十六招七十二路都精通了。

  唉!算了,咱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有封建余毒。

  人品好,又会玩,那不是好事儿吗?

  再说,周梓童其实并没什么实战经验……

  虽然整天在唐哥拉稀那伙损友面前吹牛逼,但实际上就是个键盘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