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点灯由来



  橘黄色的灯光在院中亮起,扁圆型的小灯呆头呆脑,高雅涵坐在石阶上,手指灵巧地制作出数个小灯。

  这是她家乡孩童的玩具,在她和先帝幼年,春天里的日子便有孩童结伴点灯祈福——不知从何时开始的,只流传于孩童的祈福节日。

  约莫是累了,她放下手里的灯骨,抬起手揉了揉额头,沉默着望着整院的橘色灯火,身旁的篮子里剩余的竹篾还有许多。

  老了...老了...

  目光因为积蓄的泪水模糊,似乎从视线的另一头走来两个孩童,一男一女,蹦跳着,牵着手,一同去集市卖灯。

  忽而又是两个雪团子似的娃娃向她跑过来,举着手里的小灯,央求着母后给他们讲故事。

  一个个的,都走了……

  她的孩子,她的丈夫,除了小儿子,谁也没留下。

  ———————

  推开门便见满园灯火,处处橘光,亮若仙路。

  李思远伸了个懒腰,听着骨骼的响声,放松了下来。

  “长芳。”

  身后的总管摆着腿小跑过来。

  “奴才在。”

  “今晚不去慈宁宫了,去易舒那儿。”

  长芳小心地打量了一下皇帝的表情,应道:“是。”

  “陛下,太后那儿可需要送些什么物件?”

  “朕是听了她的话,今晚不去打搅母后思念兄长,”李思远想着便有一股气郁结胸中,随即甩开袖子,泄气道:“也罢,与他们计较什么。”

  “让各宫妃子亲手做一盏灯送过去,这几日请安的时候哄好母后,谁能让母后第一个笑出来,朕便升谁的位份。”

  若皇上今晚不再去陪陪太后,估计慈宁宫又是半月阴雨,虽然陛下去了也不一定落得什么好....总之,但愿没有哪位娘娘触太后的霉头吧。

  虽然内心多忧思,长芳表面上还是应道:“......是。”

  —————————

  “开国皇帝称皇之时先帝与太后诞下第一位嫡皇孙,龙颜大悦,赐名李思隆,意蕴大辰昌隆;而后开国皇帝统一天下之时先帝与太后诞下第二位嫡皇孙,龙颜大悦,举国欢庆,又因大皇孙独爱沙场,便赐名李思传。

  两位皇子在辰国最关键的时候出生,人都说是上天在赠予大辰祝福,那些时日,听说每年点灯便是举国灯火,恍若白昼。”

  荷香是后来分给赵雪霁的一等宫女,无论是解惑,还是帮助她了解宫中规矩都是缺一不可。

  她指导着赵雪霁制作小灯,轻声在她耳边诉说曾经的往事。

  虽然这些故事赵雪霁也曾听父亲说过,只是在宫中听荷香从另一个角度娓娓道来,心中更是感动好奇。

  “才人光知晓太后点灯是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两位皇子,却不知晓这点灯曾是先帝与太后发际之处的孩童日。

  每年桃花开后,便要点灯,又因为孩童手指笨拙,便只能做出这样简单的扁灯,不耗材料,圆润可爱,拿到街上便能换得银钱。”

  “那为何民间却不见这个节日?”

  “开元十年,前朝余孽反扑,开国皇帝命先帝亲征,前方战事焦灼,贼人狡诈,竟趁后方空虚,潜入先帝府邸将年仅十岁的二皇子暗杀。”

  “......是四月末的那场战事?”

  “是..”

  “太后沉郁枯坐许久,开国皇帝更是伤心欲绝,便抹除了这个节日。”

  “咚咚咚”

  “来了。”

  屋外传来敲门声,荷香便起身去开门,赵雪霁还沉寂在故事当中无法自拔,下意识看着手里的灯骨,想象当年的场景。

  “才人,陛下吩咐每位主子都得亲自制作一盏小灯送去慈宁宫。”

  荷香拾掇了一些剩余的材料,整理好递给赵雪霁:“才人,奴婢教您。”

  ———————

  “陛下要来?”

  这件事情对易舒来说并不是那么意料之外,皇帝前年才和太后在这一天吵架,何况他已经忍了十来年了,如今不想去触霉头也是正常的事情。

  只是去年去的是皇后那儿,估计想着皇后母族还有一些势力,又因为占着皇后这个正妻的位置,太后也不会太过苛责。

  今年怎么想着来这里?

  易舒叹了口气:“也罢,太后若要责怪便怪在本宫身上吧……陛下向来不懂女子之间的情绪,直来直往,能躲就躲。当妃子的也该为他担待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