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粮草



  “你们听说了吗?二皇子勾结安国公起兵造反,把皇上和皇后也杀了。”

  “不会吧,这二皇子不是皇上和皇后的亲生儿子吗?他连亲生父母也杀?”

  “你搞错了,二皇子的亲娘是谢贵妃,不是皇后。不过杀掉亲生父亲倒是真的。”

  “天啊,竟然把自己父亲给杀了?!这也太畜牲了吧。”

  “官府已经贴出檄文了,这还有假吗?”

  “檄文是什么东西?”

  “听村口的赵童生说,那是一种专门声讨叛贼的文书,檄文上面的内容也是他跟乡人讲的。”

  “赵童生是我们村里学问最好的人,既然他都那样说了,那肯定不会有假。”

  “那是当然了,听说檄文上面还有许多领兵的将军和官员的亲笔签名,表示他们全都愿意跟随宁大将军一起,不接受伪朝的号令,抵抗到底。

  宁大将军亲口说了,他是大魏的忠臣,皇上亲封的西北大将军。他绝不会听从轼父轼君的二皇子号令,就算他是皇上的亲儿子也不行。

  也就是说,我们西北已经跟京城那边断绝了关系,不再受京城管了。”

  “这样也行吗?京城那边真的肯吃这个亏放弃西北?”

  “不放也得放,大不了开打就是了。”

  “等一下,你的意思是,京城可能会派大军来打我们?”

  “好像是的。听说伪朝的皇帝和歼臣把我们西北视为眼中钉,想把我们全部杀光。

  不过你们不用担心,我们有宁大将军在,京城那些少爷兵是肯定打不过我们的。”

  “可是京城那边毕竟人多啊。”

  “人多又有什么用,你忘了吗?当年北方大旱的时候,胡人趁机打了进来。

  不仅西北所有军民在全力抵抗胡人,京城那边也派了大军来支援。

  可是真正开打的时候,京城那些士兵根本一点用都没有,经常被胡人一冲就散了。

  最后还不是靠我们西北本地的子弟兵把胡人给赶跑的?所以我们才戏称那些京城士兵是少爷兵。

  这样的人来再多又有什么用,我们连胡人都不怕,还会怕那些少爷兵?简直笑话。”

  听到这些话,附近凑热闹的乡人这才安心了不少。

  当年那场恶仗他们很多人都亲眼见过,对于那些从京城来的士兵战斗力如何还是心里有数的。

  但这样真的没问题吗?西北就这样反了朝廷。那以后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仅是许多西北百姓的疑问,也是众多军方将领以及各级官员的疑问。

  与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平民不同,这些军方将领和地方官员是多少知道一些西北底细的,对如今的严峻情势有更深的了解。

  虽然西北军民打仗很厉害,但西北本身却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缺粮。

  西北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导致粮食产量极低,根本无法供养足有二十五万人的西北军,只能勉强维持当地平民百姓的温饱。

  因此朝廷每年都需要调拨大量粮草到西北支援,否则军中一旦缺粮很容易发生哗变。

  如今西北跟京城断绝了关系,摆在所有军方将领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今后的军粮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保证粮食供应都是至为关键的。

  一旦缺粮,不仅二十多万士兵容易发生哗变,整个西北也会发生大暴乱。

  除了要供养二十多万士兵外,西北还有另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就是有大量战马要养。

  西北军之所以能够跟擅长骑射的胡人一较高下,除了士兵本身的勇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北培养了大批同样精于骑射的骑兵。

  要培养骑兵,首先就要有马,而且还必须是战马。

  大魏所在的中原地区原本就缺马,更不要说是百中选一的战马了,

  这几万匹战马,是历代宁氏家主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和精力,把从胡人手里缴获到的战马一点一点地进行育种培养,然后逐渐形成的庞大战马群。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实在难以细说。

  这几万匹战马,既是西北军打击胡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马原本就比人吃的要多很多,而且为了保证战马的体力,还不能像普通牛羊一样喂粗料,必须得喂精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