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麻杆打狼



    但凡战事陷入拉锯的,就总归没有那么轻松。。 且不说兵粮调动,就算仅仅是兵马百里、千里的转移,也令人无比辛苦。因而汉朝时的战阵很容易让人怀念‘春’秋先代时的战争,那时候的人认为谋略是可耻的,真正的贵族应当以堂堂之阵来应对敌人,甚至就连敌军失败溃散了,也不应当追击。

    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不过燕北这样的人是绝不会怀念那个时代,真让他回到那时,除非在秦国变法后可能凭借军功做个高等民爵的甲士最后死在战场上,若在其他国家,多半是不得好死的。

    更别说做大王了,简直痴人说梦!

    张辽追亡逐北,李典乐进马不停蹄地向东逃窜,他们两支军队短时间没有正面打上一场大战的机会,接连数日都只是你追我逃,最多留下几百军士用弓弩互‘射’一阵,接着继续奔逃。李典的打算是一路向北逃到梁国再与当地驻军合兵击败张辽,怎料千辛万苦逃到梁国,曹军主力早就全调动到梁国南方,进往沛国方向,留在国中的守军根本不足以抵抗张辽。

    所幸这个时代并没有‘搅屎棍子’这个贬义词,否则一定会被诸曹将领冠于张辽的头上。这个燕氏大将几乎以一己之力加上刘备、张绣等人的捣‘乱’,将雄踞二州的曹‘操’搞成像他一样的流亡兵马……其实这才是张辽最大的功绩,至于什么先后击败夏侯渊,与这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带一部兵马杀进敌军腹地还搅‘弄’出个天翻地覆的局面,这就好比曹‘操’突然派了个人跑到北方幽冀‘交’界腾挪跳跃半年还没被击溃,隔绝两个郡来往联系,这要多大的威能?

    别无他法,在追击路上李典与乐进又损失了千余兵马,留在他们手中的兵力已经不多,只能再度向北逃遁,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济‘阴’郡,济‘阴’郡留守的曹仁。

    这可巧了,张辽也是这么想的。曹军唯独暴‘露’在燕氏探马耳目之中的兵力便是曹仁所部。张辽不曾参与燕北年初在济‘阴’郡的军议,所了解的一切情形都是燕北指派给他的命令,并不了解燕北并不想击败曹仁……恰恰相反,张辽认为济‘阴’郡战事正酣,他向北走的正是大好时机!

    其实也差不多,燕北不打济‘阴’郡的曹仁是因为集结优势兵力对曹‘操’全线压制,等到最后时机合适才会寻求一点突破,而张辽当下所想的作为,便正是创造合适时机。

    何况张辽必须打败曹仁,他部下兵力很多,但所携粮草并不充足,他需要在与曹仁对峙的过程中让留守在山阳郡昌邑的卑衍将粮草运送过来,否则就算在梁国掠取到些许粮食,也实难撑过十天半月。

    张辽与李典乐进暂且不说,在他们离开沛国的第二日,两支军队几乎同时进入沛国边境。夏侯惇与曹洪领兵进入谯县,于正午经过夏侯渊最后的战场,遍地的曹军尸首正在被谯县百姓掩埋,在问明情况后,夏侯惇听闻夏侯渊被阵斩的消息目眦‘欲’裂,暴跳如雷地向曹‘操’传信报丧。

    紧跟着曹军后阵万余大军便向东行进,搜寻张辽部的踪迹。

    而另一方向,蹋顿引苏仆延、骨进等乌桓王将乌桓步骑两万引兵自彭城国进入沛国相县方向,听说相县军士已向西驰援张辽部,连忙引兵继续向西,以期为其伸出援助之手。燕北把他们派到这边就是为策应张辽战事的,现在他们没到,张辽却已经与曹氏大军开战,对他们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

    这就让局面明朗了。双方都没有张辽与陈宫那样配合相得益彰的智略,也没打算以权谋取胜。一个为了寻找杀死族兄弟的凶手、一个担忧军阵之中兵马失期延误战事的两个暗自心急的将军,带领两支急行的兵马,毫无例外地撞在一处。

    在辽阔而漫长的沛国平原地带,声势浩大的战争一触即发。

    夏侯惇谋略一般,战场上有百夫难挡的勇武,但这其实并非他的长处,他的长处在于政略,如果不是局面被张辽搅合地一团糟,他这个屯田将军也不会带兵出来打仗。可现在田都没了,夏侯惇还屯哪‘门’子田?只能先把州郡肃清,再重整政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