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有所发现



    胡建民听到这里,不禁走上前问到:“头你这是又发现了点啥?”

    “不确定!这首李白的《侠客行》,我都能倒背如流了。可是当时他在哪里写的这首诗,又碰到了谁,我至今无法弄明白。而且,你看纵观古今,很少有诗人写诗的时候,把金和银同时写在诗句里。可是,一贯放荡不羁的李十二,竟然一反常态,把这些语句都用上了。”

    李青山指着那篇《侠客行》说到。

    “咱们不就是背诵个字的排序和页数吗?你研究这些有用吗?”胡建民不禁问到。

    “有!”李青山肯定的说到。

    “如果不涉密的情况下,能说说吗?”胡建民问到。

    “哦!这不是什么秘密。我就想了,元朝有成吉思汗的宝藏,明朝有李自成的宝藏。当然,还有被咱们发现张献忠的宝藏。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了货币的雏形,我想当时应该很多人再用。再说,宋朝时候的宝藏,应该被成吉思汗的孙子们得到了。可是,你想想,曾经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当时的唐朝,竟然没有藏宝,这个我还真不信。这首诗,是李白做的很少描写侠士的诗句。一般看来,他的诗都是与人交往写成的。而这首诗,根本没有交代背景。我想,应该是收集的人标漏了或者标错了它的年代。这应该是安史之乱后期的作品。如果是安史之乱后期的作品,我就敢确定,这首诗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李青山手拿《全唐诗》若有所思的说到。

    这要是以前,胡建民早就嗤之以鼻了。什么天大的秘密?那都是扯淡。可是,自从他们两个起出张献忠的宝藏后,胡建民对于藏宝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他都要看重。像这首诗,他就拿着他那本书,仔细的研究了起来。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随着胡建民的低吟,一首完整的《侠客行》诗句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这个时候,胡建民也发现,在李白的其他作品里,确实很少有这样的五言律诗。而且,根本没有几首描写人,描写这样详细的。并且,这首诗看似追忆什么。

    “是不是真的看出点什么来?”李青山皱着眉头问到。

    “嗯!的确反常。我们不是专门研究李白的学者,对其生平没有太多的注意。这首诗,文献上有标注。说是李白在二十岁之前写就的。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垂暮之人写的。你看最后一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一个二十岁的人,怎么会写这样的句子?根本不对!这应该是个行将就木的人,劝人的诗句。”

    “嗯!这就对了。目前只知道应该有唐朝的藏宝,只不过,这个秘密隐藏的太深。而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那个时期。虽然后期安史之乱被评定了。可是感觉到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住了那些节度使。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朝廷没有多少钱了。我怎么觉得,以唐朝的盛世,最少都能存有一定的金银,以供周转。可是一下子之间,怎么就没有钱了呢?虽然唐玄宗跑到了蜀地,可是各路勤王的大军,也会把宫中的藏银带上啊?这样,就有了宫银流失的可能。但是,这里只提到了‘银’和‘藏’,并没有说明具体藏到哪里。”

    这要是不知道的人,肯定会说李青山神经病一个。想宝藏都想疯了。可是在胡建民眼里,确实很正常的一件事儿。李青山能带领他们找宝,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目前,就李青山的分析,胡建民还就真的信了。为什么相信?就是唐朝的宝藏,历来都没有人提及过。一个开元盛世,一个贞观之治,一个三百多年的帝国,怎么会没有藏宝?谁能说说这里的理由?

    其实,李青山心里还有个秘密,这是胡建民所不知道的。那就是当初在满洲里时,挖到的那张羊皮纸。羊皮纸上记录的影像,李青山怎么想都应该是一支军队路过。可是这样诡异的事情,别人根本不会相信的。那张羊皮纸,还让端木瑞琪收藏了起来。这件事儿,胡建民根本就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