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90纳米,做不到啊!-第2/5页
徐腾现在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一己之力推进中国的工业3.o战略,二是走出去,到海外投资,扩大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版图。
环顾中国,现在最适合做这两件事的人就是他。
正如蜘蛛侠的那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他得扛起这个责任。
这就是他的事业,他的人生价值,可惜,光是整合财团内部的各家IT企业,就让他绞尽脑汁,苦无良策。
现在,机会来了。
徐腾从大马考察回国的时机非常巧,中芯集团和台积电的官司打了一轮又一轮,如今是终于到了图穷匕现的最后时刻。
华银财团在中芯集团的股权是非常分散的,表面性的维持创始人张瑞京及其团队的第一大股东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张瑞京和中芯集团的技术,7o%是来源于台积电、台联,2o%是从英飞凌、东芝收购而来,只有不到1o%是自行科研攻关。
双方目前的焦点问题是9o纳米级的工艺。
台积电在大6不提供这个级别的技术,但它的技术通过员工流失,特别是科研团队的流失问题,流入中芯集团,而张瑞京宣称是中芯集团自主研的9o纳米级技术,很客观的说,9o%是复制于台积电。
因为这里面的因素太复杂,华银财团这些年只对中芯集团进行财务投资,并不介入董事会运作,仅是委派了一名非常务董事监管财务工作。
徐腾在大马访问期间,台积电通过在大马投资的一位台商,绕道和徐腾联系,提出一个和解方案,先是要求中芯集团承认盗取台积电的技术;其次,要停止使用现有的9o纳米级工艺;第三,一次性赔偿台积电4.5亿美元。
第四,张瑞京及其团队必须离开中芯集团,为此,台积电列出了一个多达7o人的清单,全部都是台积电的前技术人员和高管层。
徐腾没有答复,因为他要同意的话,中芯集团基本可以宣告破产,一无人,二无技术,三无现金流。
回到沪州的下午,徐腾甚至来不及休息,就直接转乘直升机,前往中芯集团在沪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总部,在张瑞京的办公室里,同这位半导体产业的大佬见面。
一山不容二虎。
张瑞京当年带队从台积电离开,就是因为和台积电的那位董事长不和,用张瑞京的话说,对方是深绿,他是深蓝。
张瑞京是不是深蓝,徐腾不知道,但这个人做生意的手法确实很台商,能偷绝不用抢,能抢绝不用买,能买绝不用自己科研。
徐总历来不是很喜欢对方,徐腾也不喜欢,但也必须继续任用对方,将实际控股率过7o%的中芯集团,全权交给这位张董事长负责。
华银财团的IT产业有四大巨头,互相都看不起对方,张瑞京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那一位,还真有资格看不起京东方和朗科的那几位董事长。
这位张董事长的办公室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大部分的董事长差不多,办公室稍微大点,豪华一点而已,毫无新意可言。
台积电向华银财团直接开出的和解条件,这位张董事长显然也收到了,这几天正焦头烂额,看见徐腾,以为是救星,终于拿出了往日没有的热情。
中芯集团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刻,成则成,败则败,一旦真被台积电在美国告倒,这家国内第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或许不会崩盘,但也彻底失去了前程。
华银财团在中芯集团的投资接近百亿美元,显然不能容忍这种局面。
即便如此,徐腾依旧淡定。
这是他的风格。
无论局势多么危机,他总是有种然世外,悠然行走于乱世的气质。
很多人将这种气质视作贵族精神,因为徐腾的这一切财富,大多数都来自于家族,而非他个人打拼,个人攒出来的家业,在众人看来,他不懂其中辛苦,自然是不在意。
这就是贵族精神的本质。
徐腾甚至没有去办公室的茶座,就在张瑞京董事长的办公桌前坐着,让人倒了一杯茶,什么话都没有,静静的看着张瑞京,等他解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