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第2/4页
梁红玉见他穿戴完毕,便重新上了马,鞭儿一挥,朝镇外奔去。
宋大庚熟练地跨上马背。
这第一次的上马动作,就赢得了闵小青和陈西民的赞许。
他们驰出了镇子。
那些站在墙角里为宋大庚捏着一把汗的人们,见到这样一个结局,心里倒有一种失望的感觉。
这支二十来人的马队,经过一阵急驰,就赶了二十多里路。
梁红玉想验验宋大庚的骑马技术,一紧缰绳,拂云飞慢了下来。
她往后一看,宋大庚骑的那匹马甚至还没有文香的小青马好,但却赶在了闵小青他们的前面。
再看他的马上动作和骑马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老练的骑手。
顿时,梁红玉心里感到非常满意。
梁红玉待宋大庚赶了上来,就说:“老大爷,你果真名不虚传,一看就知道是一把好手哟!”
宋大庚又是憨厚一笑。忽然像是才想起了似的:“呃,梁团长,请你日后不用叫我大爷,还是叫我老宋吧!”
梁红玉一愣:“怎回事啦!为什哩不能叫?年纪大了就应该受尊敬嘛!”
宋大庚说:“可我并不老哇,你不晓得,我今年才四十六啦!”
“哦?”这下梁红玉委实吃惊不小,“怎么?才四十六?不对,你额上的皱纹……”
“嗐,你不知道哇!穷人家,整日被生活紧逼着,什哩时候伸过腰舒过眉?”宋大庚说。
“哎,是呀!”梁红玉才像醒悟了似的,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却不料,她这一声叹息,可搅得宋大庚心绪不宁啦!
宋大庚为什哩会心绪不宁哩?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有钱人,尤其是当官的有钱人,跟穷人从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怎么会去同情穷苦人呢!更何况像梁红玉这样不同寻常的奇女子,怎样着也不可能关心穷苦人的疾苦的。
可是她刚才的那一声叹息呵……
现在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宋大庚。
宋大庚是严铁英游击队在铁笼山里发展的第一个游击队员。
屈指算来,那还是在一年前,大概是十月末的一天吧。宋大庚从家里出来打猎。
那个时令,所有的农作物均已收藏完毕,穷苦人将面临漫长的冬季。
而如果不赶紧抓住严冬前的这段时间弥补食物的不足,则一家人的生活无疑会陷入窘迫的状态,或者在来年春荒青黄不接时,就很有可能饿肚子呢!
宋大庚以往每年都会趁此机会出去打猎。
他这个人别的都不太在行,比如对于农桑,或者对于商贾……
他从小给有钱人放牛,养马,受尽了欺凌。
十八岁以后,父亲让他回家作田,实际上也是半路的和尚,念不成真经。
好在作田并不复杂,只是收成的多少而已。
后来他迷恋上打猎,那是二十岁以后的事了。
宋大庚打猎,源于一次小小的收获。
有一次,他的母亲(那时候他的父母都健在,他应该是生活在幸福中)要他去后山砍一些燥竹子来烧。
也是冬天快到了,对于缺衣少穿的穷苦人家来说,漫长的冬天里火便是依靠,便是富人的貂皮衣裳。
后山隔他的村子不远,但是后山的竹林子隔他的村子却很远。
那天他去了。
因为是砍燥竹子(竹子生长在山上,由于种种原因:干旱,虫害,霜冻等,活的竹子死了,干枯了),所以他只拿把砍刀。
山上的燥竹子很多,他不一会儿就砍了十多根;估摸着自己要扛走起码也要分为两梱,做两次扛。
宋大庚把燥竹子捆好了,就坐下来点锅烟抽。
这个时候的竹林空寂寂的,一幅安详的模样。
宋大庚刚把烟丝装入烟锅,就听见一种“嗞嗞”的声音传来。
空寂寂的、安详的竹林里,这种声音很刺耳,但是它顽固地往你耳朵里灌,不听也不行。
于是,宋大庚循着声音望去,就看见十几步开外,有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在蠕动;而声音就发自那个黑糊糊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