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 王安石也有昏招



    司马光在听完吕惠卿的一番话后,就告退了。

    当事情发展到苏轼被一个歌妓耍了的地步,他请求官家从轻发落苏轼的理由不成立了。

    这是议事,他一个贡院的修史的……他自觉这样认为。他觉得没必要继续留在这儿了,很不想看王安石的那张脸。

    赵曦能感觉到富弼有一点微微的叹息声……

    “说说吧,如何处置?”

    都是聪明人,话没必要说透。赵曦直接问结果了。

    “臣以为应贬谪!”

    老王你啥意思?落井下石?不对呀!难不成这样能撇清跟王的关系?

    以自己三十年的品性来对赌吗?

    “陛下,依监察条例,不贬本官,只动差遣!”

    范纯仁也看不过眼了,即便这是监察第一案,对于王安石的建议,他都觉得狠了。

    “转任黄州……”

    呃…~王安石是铁了心要让苏轼知道秋菊落瓣呀!

    早知道该留下司马光来着,那怕是呛也能呛几句。

    不过,赵曦倒也没觉得不合适。主要是,苏轼后世流传的诗词名篇,大多是苏轼在黄州任所出。

    赵曦觉得,他不应该断了苏轼流芳百世的路……

    关键是,其他相公都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都有些恍然的觉悟。

    这种小事,没必要惹王安石不高兴。

    原本的历史,这时候王安石已经执掌朝堂了,富弼已经被王安石逼的致仕了,而韩琦和文彦博也出外了,整个朝堂王安石已经一手遮天了。

    原本不管是富弼、韩琦、文彦博,还是吕公弼、范纯仁、司马光、欧阳修,一律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原本这时候吕惠卿、蔡确、章、曾布、吕嘉问,一个个都已经是执宰了。

    原本这时候苏轼去黄州只是任团练副使,而不是推官,原本蔡确是吏,原本…~

    当下的王安石并没有那么多的政敌,除了司马光决裂外,相公们居然照顾他的面子,没有对处置苏轼而反对…~

    “陛下,臣有奏……”

    事议完了,赵曦本想留富弼聊几句,结果王安石说有奏……

    “举兵法?”

    “对!雁门之战,国朝挟大胜却不得不同意北辽停战谈判,皆因国朝军伍不足。”

    “如今,国朝禁军厢军,经过陛下多年谋划,终于清理干净。同时,二十万的新军,那怕是有矿城兵,轨道兵等多工种军卒,也不能满足国朝兵员需求。”

    “是故,臣以为,可在国朝诸州府郡县,实行举兵之法。由各州府郡县举荐有志之士入军伍为兵,补充国朝兵员不足之困境…~”

    听着王安石的陈述,赵曦大概明白了。

    以里村为单位,以丁口为基础,责令国朝的州府郡县向国朝推荐兵员。

    同时,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县推行保甲制度。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还提出,要筹建国朝的保甲提举司,负责对国朝所有甲士训练,并规定了每年训练的时长……

    如此一来,经过训练,可以准确的挑选出适合于入选军伍的壮丁,国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赵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现在才有了这所谓的举兵法。

    赵曦其实一直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从当初往北调动那五十万废物禁军时,他就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实,就目前的朝廷状况,赵曦已经不再需要王安石这个枪头了,他只是不希望王安石因为前几次变革的大改变,让他失去了变革的抱负,还想把改变大宋弊端名声加在他王安石的头……不为什么,就因为他的情怀。

    但是,这时候王安石提出来,却让赵曦很不舒服。几个意思?交换吗?还是为你那个心眼忒小的儿子赎罪?

    是觉得我赵曦容不下你家王的伎俩?还是说非得等你王介甫发挥才干?

    “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议议吧,议定后给朕呈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