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北京再见-第2/3页



        至于煤票的事情,在三人看来,反倒容易理解多了。

        赵昊准备从下半年起,在所有销售终端推行钱货分离——消费者必须先购买煤票,然后用煤票换取相应数量的煤藕。

        十年前,在苏州一带就已经流行提货券了。这股风也多多少少吹到了京城,所以大伙儿都不陌生。

        而且以三人的商业头脑,也能看出这样做的好处来。

        首先,煤藕还没卖出去,钱款先回来了。这样将大大减少困扰公司的赊账问题。

        再者,煤藕多占地方?老百姓一次最多买不了一两百个。

        但一万个煤藕的煤票,也不过是厚厚一摞纸片而已。所以很容易通过促销手段,让老百姓一次买更多的煤票。这样非但能拉高公司业绩,还能再次将本就不多的竞争者,挤出煤藕市场。

        听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讲出煤票的诸般好处。赵昊不由惊叹于大明商业之高度发达。

        但三人并不知道,这张小小的煤票,寄托了赵公子多大的野心。

        怕说出来吓到他们,所以赵昊就先不把话说透了……

        ~~

        下午时,赵昊又见了几拨人,聊得嗓子都冒了烟。

        他喝一口巧巧端来的枇杷膏,哑着嗓子问马秘书道:“还有几位?”

        “最后一位了。”马湘兰心疼的说道:“非得亲自见吗?”

        “人家等了一天了,还是见见吧。”赵昊朝马湘兰笑笑道:“就简单说两句。”

        “嗯。”马湘兰才点点头,出去给他叫人。

        不一会儿,她带了个弓着腰的小老头进来。

        正是给赵昊打造煤藕模具的冯银匠。

        后来的‘排水王’,也是冯银匠给开模浇铸的。

        这小半年,老人家完全顾不上自己的本行了,带着徒弟马不停蹄给赵昊生产这两样‘蠢物’。

        虽然赚得盆满钵满,可冯银匠总觉得,不如打造精美的银器,那么让自己身心愉悦。

        嗯,这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一位银匠的尊严和坚持。

        “公子,往后的订单,还是都交给铁匠铺吧。”一见赵昊,他便小声央求道:“小老人毕竟是银匠,不是铁匠啊……”

        “这样啊?”赵昊一脸遗憾道:“本来还想聘你,为西山公司的技术总监呢。”

        “啊?”冯银匠登时一愣。“啥,啥技术总监?那是干啥的?”

        “就是张鉴干的差事。”赵昊淡淡一笑道:“他要跟我南下了,本来想让你接替他,但既然你觉得打银器更让你快乐,那我就另请高明吧。”

        “别介,公子都吩咐了,小老儿当然得干了!”谁知冯银匠却立马态度大变。“明天我就把铺子盘出去,带着徒弟们给公子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