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欲加之罪
吏部尚书今日站出来会是什么结果,在走出府门的时候就已经有过准备,可真到面对天家威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额头冒冷汗。
“摄政王,这件事毕竟事关天家威严,为了东华考虑,太后实该避嫌才对。”他忐忐忑忑地说道。
又有御史道:“是啊摄政王,就算……就算邢子濯口出谣言,此事,咳,此事固不为惧。但大宛使者的确死在东华,臣等还请抬头为了东华、为皇上考虑,避嫌吧。”
“臣等还请太后移居西宫!”
齐尚紧抿着唇,眼中慢慢赌上冰冷,“大宛使者刺杀朕,朕不过以理杀之,如今要母后避嫌,那来日,是不是还要朕给你们避嫌!嗯?!”
“臣等不敢!”吏部尚书等齐刷刷跪在地上。
有人义正言辞道:“皇上,臣等并非只为此事,京中谣言无一不是中伤皇室,百姓苍生皆仰望皇室,皇室理应顺应民意,护佑朝野安定啊!”
齐尚愤怒,“既知是谣言,你们还要母后避嫌,岂不是逼着母后承认这些谣言!大宛南泽挑拨离间,你们一个个都眼瞎——”
“皇儿!”
齐尚一愣,回头看向珠帘。
冯九卿缓缓起身,对他摇了摇头,皇帝到底还是太小,这个时候和朝臣对着干,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皇上,不比心急,”齐璞瑜端坐不动,深深看他一眼,“公道自在人心,南泽大宛包藏祸心已非一日两日,皇上何必心急,不如看看诸位大人是如何为南泽、大宛说话的,再定夺不迟。”
吏部尚书精神一紧,“摄政王,臣等岂敢为南泽、大宛说话,只是在为东华分忧解劳罢了。”
反应倒是快,齐璞瑜戏谑地看了看他,“哦,是吗?”
吏部尚书等人悻悻互看两眼,末了,仍旧坚定道:“恳请太后移居西宫,颐养天年!”
冯九卿低声嗤笑,慢慢走出珠帘,站在龙椅旁,认真看了他们两眼,而后突然道:“小周公公,把这些人都记下来。”
“太后?”小周公公不解。
“记下来,哀家自有用处,”冯九卿淡然自若的笑了笑,见吏部尚书等人无端紧张起来,漫不经心地踱步道,“哎呀,诸位大人不用紧张,我知道诸位大人是一心为国分忧,哀家又岂是那等暗中记账事后算账的人?”
齐璞瑜身体偏了偏,一手支着下颌,突然插嘴,调侃道:“自然,太后都是明着记账,当场算账而已。”
众人:“……”
冯九卿嘴角一抽,缓缓回头,“摄政王,您可否闭上您的嘴?”
“当然可以。”齐璞瑜竖起手指抿了抿唇,以示自己再不出声,那玩味纵容的姿态真是让人想忽略都难。
冯九卿深吸口气,努力回想自己刚才想说什么,再度看向吏部尚书等人。他们有人身板挺直,大义凛然,有人眼神闪躲,怯懦胆小,却都为了一个目的跪在这里。
冯九卿好整以暇,慢慢悠悠地走到他们面前,鸦雀无声的殿堂里只有冯九卿缓步轻移的声音,华丽的衣摆曳过地面,最终驻足。
“说起来,几位大人让哀家移居西宫的原因……”冯九卿不紧不慢道,“似乎是因为谣言和大宛、南泽,是否?”
吏部尚书沉声,“正是如此,还请太后——”
“诶,别忙啊,哀家还没有说完,”冯九卿似笑非笑地打断他们的话,冰冷的目光落在吏部尚书身上,笑眉如刀,淬了毒一般令人胆寒,“谣言之事,暂且不说,先说这大宛。”
她扫了眼众人,大声问道:“哀家问诸位,大宛刺杀圣上可是事实?”
吏部尚书道:“自然是。”
“那哀家再问诸位,哪一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寿宴之上,被别国使臣刺杀,却要忍气吞声?是我东华太弱,还是大宛太强,或是诸位大人自己活得没有信心?”
吏部尚书皱眉,还未开口,大理寺卿薛世已道:“一国之皇,于寿宴之上被他国使臣刺杀,皇上未曾当场宣战,已是看在邦交之谊上,格外宽怀。”
“薛大人此言,哀家甚是认同!”冯九卿冷笑,再问:“那么,此刻有人说大宛与东华战争将起,我东华之臣,却让哀家避嫌,不知哀家是否可以理解为……有人以为,东华不敌大宛,故而在自己的国家里,也需要胆战心惊,避之唯恐不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