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先帝遗旨
翌日,天明。
纷纭的雪花在房顶落下薄薄的一层绒毛毡子,鳞次栉比的房梁上,大红灯笼慢慢解下,宫女太监埋头清理寿宴最后的痕迹,内务府总管又紧接着着人送上鹅黄宫灯。
两边上的禁军搓着手臂,总觉得今日的天气异样寒冷,好像有一股自深渊刮上来的风,打着旋儿要将人吞噬。
行政殿外,跪地请愿的御史却感觉不到丝毫冰冷,手中拿着地笏板放在膝盖之上,火僵直、或佝偻的脊背上也留下了雪花墨子,湿意浸透了衣裳。
早朝开始,宫门外络绎走进文武百官、贵族公卿,都若有所思地扫了几眼跪求的御史们,死谏之臣让人钦佩,可也要看谏的是什么。
降罪摄政王,此事实在有些复杂。
摄政王是辅国之臣,更是如今皇室之中齐氏凋零血脉中唯一可称得上扛鼎之臣的人,他若下去,谁能上来?
若是百官齐心,倒也无所忧虑,但眼下朝中明显还藏着奸佞,起哄亢 奋地逼迫齐璞瑜认罪落马,这厢若是真将摄政王拉下马,那朝堂之上难免混乱将起。
但,偏偏邢子濯又言之凿凿。
唉。
低沉叹息,朝臣缓缓列位归班,走进行政殿内,静候皇帝。几位御史也站了起来,我那个行政殿里面跪着,正视那金灿灿的龙椅宝座。
忽地,小周公公从左侧走进,“皇上驾到,摄政王到,太后到!”
众人一惊,前两日太后和摄政王都没有出现,怎么今儿竟一起出现了?跪地的御史们登时有些犹豫,看着笏板上准备好的说辞,忽然有些开不了口了。
很快,齐璞瑜、冯九卿、齐尚三人便从两侧上前,依次入座,群臣山呼万岁,行过礼节,方才打量起上方三人。
比起前两日,今日的齐尚看起来倒是精神饱满,面带红光,嘴角似乎还带着浅浅笑意,气态悠然了许多。
而齐璞瑜与冯九卿,众人细看,似乎跟往日没有什么不同,不见惭愧,也没有愤怒,淡然从容,泰然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小周公公高声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但隔了许久,都没有一个人说话,冯九卿挑了挑眉,“哀家近来身体不适,在慈荣殿内静养了几日,竟不知东华何时变得这么太平,诸位大人都没有要是启奏了吗?”
若是谣言满天飞也能叫太平的话?那这太平可没人敢要。
秉承一腔热血,御史鼓起勇气,义正言辞道:“启奏皇上,臣等数日恳求,请求皇上肃正朝风,如今京城流言盛行,朝廷若无动作,只怕会使民心大乱,皇室威严何存?”
有人开了口,后面自然有人附和,朝臣列班中,立刻便有人出来道:“皇上,无论如何,当下应尽快扫灭谣言,决不可让百姓失去对朝廷的信心,更不可……不可让先皇背上污名!”
齐璞瑜老神在在,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
冯九卿倒是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眼,昨日齐璞瑜说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以致于她整夜都没有睡好觉。
她知道他会用什么法子保住摄政王位,她等得就是这个,但事到临头,又觉得太过顺利,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参奏御史跪了一地,随即,竟见兵部尚书、太常寺、光禄寺等也走了出来,乌泱泱的,极为扎眼。
但令冯九卿觉得好笑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出“摄政王”三个字,都有意无意地规避着直面弹劾对象,说是勇敢,但似乎又不是那么有勇气。
齐尚就看着他们上奏,等都上奏得差不多了,才慢悠悠道:“诸位大人说完了,那,轮到朕说了吧?”
众人面面相觑,没有多言,将姿态放得更低,恭敬非常。
冯九卿笑了笑,看着齐尚抬手,小周公公从旁拿出一卷圣旨,细柔绢布之上,明黄真龙缠缚,价值万金。
可圣旨里面的话,却是无价之宝,将所有朝臣都镇住了。
这圣旨不是齐尚下的,而是先皇齐文帝,其中的字字句句,都没有人会觉得陌生。
“朕,承大统廿六年,一心为国殚精竭虑,奈何天不假年,未见盛世而吾体自衰,后嗣绵延,竟无可承江山之人,唯有皇子齐尚可承大统,然皇子年弱,无以持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