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敢问太后



    冯九卿清晨起时,已经做好了向姚家发难的准备。

    可人定胜天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实在艰难,上天仿佛看他们不顺眼,偏要为他们设下重重磨难,本以为已经走到了康庄大道,一脚迈下,才又发现,面前竟是一片荒芜。

    深红凤袍素来沉重,冯九卿今日还是第一日仔细打量上面庄重华丽、精致不俗的凤尾,听说这件衣服,绣娘足足绣了三个月,上面的孔雀线还说从遥远的北国运了过来,光是运,便运了半年。

    这件象征权力的衣裳,万金难求,上面的深红,就像是沉淀多年的鲜血,凝固成了刺目又撩人眼色。

    冯九卿穿起它坐在珠帘之后的时候,齐尚正正襟危坐在前,八岁的孩童难得露出几分认真,但放眼一看,却见到了怕角落偏僻处站着的、拿着笏板老神在在的姚子晋,顿时疑惑起来。

    齐璞瑜闭府了半个月,再坐上那摄政王位的时候,有的人都不禁生出几分陌生之感。

    可齐璞瑜却不然,他将这朝堂上的每个人都挤在挤在心里,每个人临危受挫之时的表现都可以分辨的清清楚楚,也正因此,他一入座,便发现了何处不对。

    太静了。

    行政殿并非毫无声音,大臣奏对的声音依旧很响亮,哪怕上面三人没有一个在听,底下的人也有认真在记录、争辩的。

    齐璞瑜轻轻扫了眼姚子晋,却见他缓缓抬眸,嘴角划过几分戏谑冷笑,不以为意地睨了眼自己,随即又将目光看向了冯九卿。

    冯九卿虽然也发现了哪里不对,但还是稳坐不动,她不相信,事到如今,姚家还有翻盘之机!

    大臣将笏板上的事情念完,等待上面发话,但等了许久,整座行政殿都像是掐了声音一样,静默无言。大臣奇怪地抬了抬头,当先看见的便是听得似懂非懂的齐尚,而后顺势便是珠帘之后那眉头紧皱的冯九卿,最后,才看向了那端坐肃穆的齐璞瑜。

    不对劲,公卿面面相觑,众臣下意识用眼神询问自己身边的人,但过去了良久,都没有人开口说话。

    刘向和薛世的人马已经在姚家附近埋伏好了,只等一声令下便进去拿人,可朝堂上足以下令的几个人却一个比一个安静,好像都在出神,兀自思索着什么。

    刘向忍不住咳了一声,却将旁边站着的礼部尚书吵醒了,礼部尚书“哦”的一声上前,“启禀圣上,臣有本启奏。”

    刘向:“……”

    齐尚正面众人,倒还稳得住,控制住表情不变,朗声道:“什么事?”

    “臣启奏,如今各处赶考书生都逐渐入京,京城闲散寺庙、客栈,乃至各处废宅院中都慢慢住了人,数量更比三年前多,但沿途书生却有几分考牌到而人未到,据说是路上出了流民劫掠之事。”

    “流民?”冯九卿与齐璞瑜对视一眼,颇有些诧异,遂追问道:“从何处来的流民?”

    礼部尚书摇头,“老臣只听入城学子说过此事,手中也有两块考牌,只是未见其事。但科举取仕那是朝中大事,不得轻忽,还请皇上下令彻查。”

    齐璞瑜剑眉微蹙,“此事暂交吏部,派人前去考生来处查办,刑部协查流民之事是否属实,再做汇报。”

    礼部尚书点头,慢慢退了回去。

    冯九卿深吸口气,心中越是不安,脸上也是沉着,无论如何,事情都走到了这一步,就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此时若过,哀家倒有一事,不如诸位大人一同听听,”冯九卿沉下声音,严肃地脸上冷色凛然,就像即将拔剑出刀的侠客,带着隐隐杀意,让人不禁肃然紧绷,“哀家近日,收到了一份检举。”

    检举?!

    轰的一声,朝中众臣蓦地炸开了锅,刘向迫不急待地上前,“敢问太后,是何人检举,所举报者何人,又是何罪?”

    众人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这么积极,莫不是想要抢功?

    冯九卿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方楠木盒子,静静扫视着满堂文武,在姚子晋那沉冷含谑的脸上顿了顿,不知为何,竟下意识将原本要指名道姓的话收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