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守旧势力与维新派-第2/3页
“这位大人,不知你此话何意?”国治转身面对这位高官道。
“祖宗之法度,岂能容你随意的更改,这样的改来改去岂不是乱了祖宗之章法。国治,不要因此得罪了皇亲国戚,坏了你父亲在朝中的官声官德,你现在还年轻不知深浅,悬崖勒马还来得及。”
国治听到此,心中振奋,面对这些文武百官,道:“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我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荣华富贵在朝堂之上虚与委蛇,怕得罪权贵而委曲求全,一味地墨守成规,如此的自私自利那么我们的大清如何自强?如何竖立世界之林?周围的敌国对我们是虎视眈眈,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狂潮,如果真有那么的一天我们将会成为历史之罪人。官场腐败,民风还有我们这个国家成什么样子,军队不振,士气低落,官员宿妓嫖娼之风盛行,连旅馆客栈都成为他们**的场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道这是遵守祖宗之法度吗?整顿官风,民风,完善国家法度,发展教育、经济,强大军事变法势在必行。翻开史册,纵观华夏,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他们通过了变才能开创了中华这泱泱之国度,从而改变了落后的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年代,抵制强敌百姓安居乐业,昔日武王分封井田,安定天下,牧马南山,天下无战事,国家安定而强大,文治使之一统。自平王东迁洛邑,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其战乱不断,大国兼并小国的灭国战争在所难免。各个诸侯国为求其自国的强大,纷纷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使之成为一方之霸主。秦国呢,本是西陲之国,周围有韩、魏、赵环视,西北有月氏、羌,还有北方的匈奴相威胁,内部有义渠等少数民族乱国。秦国可以对此来说随时都可被兼并的危机,加之其民风彪悍,内斗不断,国乱。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的全面改革,使其战斗加强,为后来开疆扩土奠定了基础。到了宋朝,国家积贫积弱,分化事权,集中皇权,宰相一职多任。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政、财权,其官职不断的增加,导致机构臃肿,这就是冗官。为其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制北方民族南侵,稳定社会秩序,不断的扩充军队,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收入锐减,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大力削减武将的兵权,领兵将领没有调兵之权,导致兵不识将,兵员调动缓慢,贻误战机,导致与辽、西夏作战惨败。治平四年至熙宁元年,王安石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之现状,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明朝中叶,兼并土地严重,王公、皇族、勋戚、宦官利用其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徭役杂税繁重,各地起义不断,蒙古、女真时常寇边,边境不宁,南方叛乱不断,内忧外患,再加之黄河屡次决口,数万百姓流离失所,百姓生于水生火热而不敢言,其弊端有五,宗室骄恣、熏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对于政治方面整顿吏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治,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加修长城,抵抗外敌,通贸易,新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经济方面清查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国欲强,民族复兴,变法是富国强兵之唯一。”国治的此番说辞说的是在朝的大臣们是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康有为、梁启超站于国治的身后,望着身前的国治不知道自己此时该说些什么。光绪皇帝也是听的是振聋发聩,道:“有据有理,说得好,康卿。”
“臣在。”
“你去草拟宪法章程,通报全国。”
康有为听了之后,喜及而庆,跪下道:“吾皇圣明,臣即刻去草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