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应对-第2/3页
“陛下放心,我亲自督办。”长孙无忌回答。
此后将近一年,长孙无忌督办收粮。与此同时,蜀王亦在蜀中缉拿人牙子返回后,说在蜀中遇一仙者,说明年关中蝗灾,北地大旱,还请早做准备。
当然,李世民派人暗中一查,便知晓李恪是与那杨氏女郎相识,想必也是听那杨氏女郎所言。
尔后,那杨氏九姑娘以惊人之姿,找寻盐矿,平羌人,提出惊人构想“神农计划”。李世民再不敢小觑此女,心里隐约知晓今天的天灾怕是来定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李世民内心郁闷。
去年吉利才来洗劫一番,这一年到处有不甘心的逆臣贼子作乱。尔后,山东大旱,亏得先前有屯粮,便开仓放粮,又免租税,才算安抚民心。
当然,这一举措,就是山东那些旧贵族也没多言。旧贵族各家也是拿出粮食来赈灾,算是响应了朝廷。
尔后,草原形势不妙,突厥忽然雪灾,牛羊冻死伤无数。李世民蠢蠢欲动,也有臣子上折子,觉得应该“趁人病要人命”,如今正是突厥艰难之际,若此时出兵可一举拿下。
李世民听得心里痒痒,但碍于先前有盟约在身,此时师出无名,又加上年初就是大旱蝗灾,他也不能随便动用太仓储备,过多投入军费。
说实话,这一年,到处有乱臣贼子作乱,军队开销那简直是压在头顶的大山。
于是,李世民忍痛驳回那折子。李靖与侯君集却是瞧出端倪,立马御书房觐见,说:“陛下此举甚为英明,拿下突厥是迟早的事。此事,臣下一定会为陛下谋划。”
李世民点点头,*还是在筹集粮食上。于是,又瞄上长安富户,商议一番,也是高价买了粮食,囤粮太仓。
这算是好不容易磕磕绊绊过了贞观元年,难道真的又要迎来天灾肆虐的一年?
起先,李世民也希望那杨氏阿芝所言为诳语。
但一过了年,原本该是春雨绵绵的时刻,天上晴空万里,*锐减。先前工程里做的蓄水池正好派上用场,却也不够农民浇地,只能派发给农民食用。二月初,工部的人就觉得这隐隐有大旱的预兆。只是钦天监又没有传出什么消息,工部也不敢贸然定论。于是,工部几人合计一番,就将事情如实上报,也不作结论。
报上来一阵子后,也不见朝廷有什么动静。公布一干人等一直等到三月初,才收到朝廷的召令,说是陛下要召见工部众人。
工部侍郎不敢怠慢,立马就禀告:“从去年入冬,水窖已开始蓄水。洪涝分流工程也已做好,但天灾大小,非人可预见。具体事宜,还要看具体情况。”
李世民也不苛刻,只是摆摆手让一干人等鱼贯而出,唯独留下蜀王李恪与杨恭仁。
“大旱一事,粮食已到位;如今,蝗灾又该如何?”李世民询问二人。
杨恭仁摇摇头,只说民众十分畏惧,觉得是神灵降罪,这蝗虫就是神灵使者。怕到时候蝗灾一来,不是不好整治,而是百姓不愿意出手。
“这倒不是难事。”李恪接话,尔后便说,“此事无碍。先前,我就拜访过张神医,讨论这蝗虫一事。张神医说过这蝗虫有药用价值,且在家培育。此事,是许多医者都知晓的事。去年,太医院组织的冬季医学论议会上,张神医也说过此研究。”
李世民眉头一蹙,扫了他一眼,道:“这是那丫头的主意?”
“父亲,这是张神医的主意。这蝗虫的确有药用价值。”李恪回答。
李世民也不追究,只让李恪说下去。随后,李恪就说:“从去年开始,格物院一帮人就开始着手蝗虫的生长情况调查。对于土壤、温度的要求作了记录。根据这份儿记录,我们至少可以发动民众,在蝗虫刚破土而出时,予以绞杀。”
“如此甚好。绞杀破土蝗虫者,论斤两前往地方粮仓领米面。”杨恭仁也建议。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就依你们这方法行。”
“父亲,还有一事。我们计算过,即便是这样的方法。怕有些地区,还是有人不敢动蝗虫,导致蝗灾。怕到时候,你得要身体力行。”李恪说到此处,抿了抿唇,神情颇为为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