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立国之议-第2/3页





    只是相比宋文的平静,魏冉的脸色有些僵硬。一下抽调大量人口,如此一来,廉州郡的地位比之山海城,是越发不如了。

    在天子脚下为官,就是这点不好。

    “迁移人口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终归治标不治本,诸卿可有其他建议?”一百万人口缺额,绝不是靠一点移民就能解决的。

    五座城池能迁出二十万人口,已是极限了。

    “微臣建议,前往王城招揽人口。”卫鞅取代杜荃,回答此问题。

    “如何招揽?”

    山海城已经三番五次,前往王城招揽过人才。不过招揽的都是技术人才,或者就是文臣武将,因此数量都算不上巨大。

    但是到王城大规模地招揽基础人口,却是一次都没有。

    “就以此番工业革命为契机。”卫鞅心思敏锐,是诸大臣中对蒸汽机和织布机的前景,看得最透彻的人之一。

    一下,卫鞅就活学活用。

    织布机对纺织产业的变革,是颠覆性的。有了织布机,纺织棉布再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普通百姓只要够勤快,稍加培训,就能上岗。

    如此,就大大地降低了行业门槛。

    这对王城的普通百姓而言,必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倒是可以试一试。”欧阳朔没有否定,“此事还得户籍司具体负责,除了移民,还得负责他们的安置问题。”

    “如此,何不借此机会,将户籍司升格?”卫鞅顺势建议。

    “怎么说?”欧阳朔不动声色。

    这是第一次,有大臣就领地架构,主动提出改制意见。

    意义非凡!

    欧阳朔无法揣测,卫鞅是有备而来,还是临时发挥。

    “现在的户籍司,职责太狭窄,仅仅掌管领地户籍,跟户籍挂钩的福利、徭役摊牌、民风、民俗等事务,都游离在体系之外。”卫鞅讲的很透。

    “因此,微臣建议,将户籍司一举升格为民政署,掌管户籍、民伍、风俗、乡役、泛役、复除、荒政、置三老、乡亭长、尊高老、恤鳏寡孤独、治豪猾、劝农桑、赐民爵、崇孝行、戒奢侈、禁厚葬等事务。”

    民政一词,古已有之,跟现代社会的民政部门相比,虽事务有差,基础事务,千百年来,却是一直没变。

    卫鞅的建议,一下切中要害,让欧阳朔眼前一亮。

    “萧卿以为如何?”

    欧阳朔没有立即决断,机构调整,萧何这位行政署长还是有发言权的。

    朝堂之上,欧阳朔如果直接绕过萧何,怕是不妥。

    长久的历练,让欧阳朔对朝堂规则,理解的是越发透彻了。

    “卫署长言之有理,微臣附议!”

    萧何也不含糊,直接点头认同,没有胡搅蛮缠。虽然如此一来,内政署的权柄又会增长一点,但是该低头时,萧何没有犹豫。

    “好,事情就这么定了!”欧阳朔当即拍板,“具体的编制和架构,就由两位爱卿共同商定。今天只议一事,对民政署长人选,诸卿可有举荐的?”

    杜荃的表现,显然不足以更进一步。他能够在民政署下设的户籍司,保住司长的位置,就已经不错了。

    因此,没有谁会认为,杜荃能够获得提拔。

    君上之语,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欧阳朔离开领地半年,领地并非一潭死水。半年来,也有几位历史人才,慕名而来。有的被安置了,有些还只安排在驿馆,等候欧阳朔裁决。

    没被安置的,自然都是大才。

    欧阳朔虽然这么问,真正有发言权的,无非也就是萧何跟卫鞅二人。一个掌管领地官吏任命考察,一个是内政署主官。

    就是财政署长范蠡,都不好介入其中。

    这一次,卫鞅是真的有备而来,没有避讳,直接上奏举荐:“启奏君上,微臣举荐一人,他便是前不久,来投奔族兄裴矩的裴蕴。”

    “裴蕴么?”欧阳朔努力回忆,历史上关于裴蕴的记载。

    跟星州郡守裴矩一样,裴蕴同样出身河东闻喜裴氏一族,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

    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破格提拔裴蕴,授为仪同之职。以后,裴蕴又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