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篇 古小龙-龙冰雪-水柔二十五-第2/2页
黄土是陆地上广泛分布的更新世必层。自第四纪初就开始发育,几乎是连续沉积到今天。由于保存着完整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生物化石和气候信息,它是研究大陆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最理想的对象,同时还可以和深海沉积相对比。黄土大部分是冰期时的沉积物,在欧洲和北美多分布于古冰盖的外围。在冰盖退缩的间冰期里,气候湿润,发育了棕壤,形成黄土和棕壤交替沉积剖面,记录了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循环。
欧洲的黄土-森林棕壤沉积层序可划分出若干沉积周期与亚周期,并可以与北欧冰期系列相对应。中国的黄土分布广,厚度可达410米。如今对陕西洛川剖面的研究表明,大约距今240万年以来,记录了11个古气候组,可与欧洲黄土沉积周期系列对比。其中距今90万年的黄土层序与海洋18O阶段1~23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中国的划分和表现形式。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冰期划分已为人们所公认,以研究较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区北坡为例,第四纪冰期划分为:a.依据希夏邦马峰北坡附近的老冰碛平台确立的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马冰期。b.依据珠穆朗玛峰西侧聂聂雄拉高平台的冰水-冰碛沉积确立的中更新世的聂聂雄拉冰期。c.在绒布河谷中基隆寺附近的残破漂砾群及上游绒布寺的终碛垅分别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基隆寺阶段和较晚期的绒布寺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了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两个阶段划为两个独立的冰期。
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问题,仍在争论中。1944年,李四光以庐山为样板,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由老到新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冰期,再加上1937年费师孟提出的末次冰期──大理冰期,建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系列。对此,一些中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见。80年代初,施雅风等提出:除太白山、长白山主峰区及台湾中央山脉等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外,长江中下游山地、广西桂林、湖北神农架、北京西山、东北大兴安岭等都缺乏可靠的古冰川证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