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七章 更加危险-第2/3页
    
    不收留,新军卫还有一些时间,大致会是六到八天时间,来和鞑靼大军周旋。转机或许会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中。别老看到新军卫有的后勤压力,鞑靼大军没有?
    要知道,花马池往西至灵州,往西南至宁夏中卫、固原城这一片数百里的区域,在一个月之前刚被抢过。现在不说是“坚壁清野”那么干净,物资绝对是不丰富的。
    小王子用三万大军,姑且按照三万算。因为,今天中午鞑靼大军过河时有两万余人,算上昨天永谢布部的四千(五千被杀了一千),再算上下午时来的数千兵马。
    这之后战场被遮掩,鞑靼如果不在韦州城头能观察到的地方渡河,具体兵力新军卫是无法估算的。
    按照三万人算,围困新军卫十天左右,绝对会有很大的后勤压力,韦州城外可没有草给牛羊吃。
    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对持,不就是发现袁绍的破绽,然后去乌巢烧粮。
    收留,那就意味着新军卫在今天晚上就得拿出作战计划,最好是明天就要和鞑靼大军野战,决出胜负。
    张昭对这个方案,其实信心不大足。
    其一,射程上,新军卫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对面有投石机和步弓手。其二,新军卫的训练时间还不够,预估能执行排枪战术的只有四个连。
    其余18个连队,能否在行进中保持队列发起攻击,张昭心里没底。
    千般念头在张昭脑海中打转。他现在算是明白历史书上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大趋势有必然性!比如,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再往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必然性的。
    而在必然性之中又有着偶然性。关键性的历史人物的决定,会推动历史进程。
    他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紧要的关头。
    “咯吱…”
    张昭的视线中,一团的防线处的一处栅栏终于承受不住人潮的压力被压断。
    指挥所这里,所有人的心头一紧。
    张昭轻轻的吐出一口气,“开营门,让百姓进来。但是,要保持秩序,不听从者、妖言惑众者杀无赦。令陈康、方贯所部更换武器,装备钢刀,维护秩序。将辅兵连回来的80人调去充作翻译喊话。”
    中国的方言是很多的。明朝的“普通话”,或者说中原雅言,用的金陵那片的口言。而和这些被驱赶、情绪不稳定的百姓沟通,用本地的方言会更有效。
    “是,相公!”
    不管张昭做出什么决定,只要他作出决定,指挥所这里的气氛陡然一松。庞泰、李逍遥两人赶紧去传令。
    …
    …
    “哗…”
    新军卫的营寨大门在用秦腔喊话数次后打开,这就像是洪峰时开了一个泄水的闸门。老人、妇孺、青壮奋力的往前冲。刚才强调的秩序就像是放屁了一样。
    其中,不久前骂骂咧咧的几个青壮冲的最猛。
    “他么的,什么保护百姓,不都是他娘的骗人的。”几人顺着营中的大道冲进来,感觉到身边的人变少,也感觉到身后的“危险”被解除,呼呼的喘着气。
    新军卫的营门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韦州城门。左右分别是一团和二团的防区。陈康奉命维护秩序,他让人士卒们站成人墙,将人流限定的往城中而去。
    而他本人,等在这条大道中,距离营门一百米。刚冲进来的几个青壮骂人时正好在他面前。
    “抓起来。”
    几个青壮刚要叫嚷,随即被捆起来,带到陈康面前。
    陈康看起来颇为年轻,但是这几个月行军,招募,训练新兵,晒的黑瘦。同时身上的气质发生变化。此时,他扎着腰带,穿着土布军装,显得英姿勃勃,
    陈康看着这几个青壮,四个人,一个年轻些,约二十出头。另外三人都是二十七八岁。这几人被放进来还对新军卫心怀怨恨。他的眼神有点冷,问道:“你们愿意打鞑子吗?”
    “不愿意。军爷,咱们只是平头百姓,打鞑子是去送死!”领头一人说道。其嚣张的气势稍微低了一些。
    陈康点点头。机会给过了,那就不要怪他!这几人在面对危险时将妇孺挤开,先进来。而要他们去贡献一份杀敌的力量时又一口回绝。这样的人,还留着做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