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九章 下决策-第2/3页



  黄崇言语坚铮的说了一句。

  而关平这一刻却是陡然间便醒悟了过来,遂仰天长啸着:“原来如此啊!”

  阴平郡,地处益州以北,东面则是武都郡。

  “北面正是凉州陇西,可以说阴平是连接益州与西凉的枢纽所在,我军据有此地亦有两层意义,一是日后北伐时,多了进军之路。”

  “其二,有阴平作为屏障,我蜀中安危又坚固了数分。”

  沉吟半响,黄崇又徐徐解释着。

  一言而出!

  关平头脑此刻转得极快,脑海里飞速寻找着那隐藏深处的记忆,准确的说,他在回顾原史诸葛亮五伐中原所选择的进军路线。

  初次北伐,以赵云、邓芝于斜谷巧设疑兵吸引曹真大军相攻,而诸葛亮自率主力西进武都,出祁山攻陇右,迫使毫无防备的三郡依附。

  二次北伐,走故道出散关围陈仓。

  三次北伐,诸葛亮以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正式将二地纳入势力范围。

  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

  也正是在此战中,大都督曹真病重,司马懿开始逐渐于军旅具备话语权。

  而这一战算是北伐以来汉军斩获最颇丰的一次。

  汉军斩首三千级。

  这什么概念?

  毫不可否认,这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乃司马懿初次为主帅对垒诸葛亮……

  然后,司马宣王光荣的大败了……并且搭上了老将张合的性命。

  随之换来的便是五次北伐,诸葛亮直出斜谷取道武功,直取长安,最终以司马懿的坚守不出,双方僵持于渭河平原上的五丈原。

  事实上,诸葛亮、司马懿平生正面相遇的也就这两次战役,可史实上记载已经极为清楚,司马懿初次相遇大败之!

  第二次则是因畏惧汉军实力而坚守不出。

  期间,诸葛亮组织汉军屯田,躬耕于渭河平原以蓄军资,司马懿此时在做什么呢?

  依旧按兵不动!

  为什么,因为畏惧,畏战而不敢下令出城野战。

  白白将渭河平原拱手相让。

  想到此处,关平却是面露一丝冷笑,暗暗道:“后世还有很多人无限吹嘘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说坚守不出是很高明的战略决策。”

  因为诸葛亮最终没有攻克长安,所以诸葛亮军事不行,低于司马懿。

  这是后世网络上众多吹嘘司马懿的网民逻辑。

  可坚守不出当真是战术,而不是迫不得已么?

  凡战者,当以速战速决。

  战争打的是后勤,拼的是战争潜力。

  汉军于渭河平原上屯田以充军资,而魏军却不敢插手,久而久之,魏国的战争潜力便被逐渐压榨。

  为什么?

  因为丧失了渭河平原,魏军的粮道反而需要从千里迢迢的关东征集,这无形间便增重了曹魏的负担。

  而反观汉军,则就地屯田以充军资,粮道则可以不用在依靠险而险阻的蜀道。

  事实也证明,此略完全正确。

  五丈原对峙,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耗时最久的,足足坚守了百日有余方才退军。

  而最终汉军退却的征兆是什么?

  不是因为粮尽,而是主帅诸葛亮军中病逝……

  而反观前几次北伐,大都是前线斩获颇丰,占据优势却又因粮尽而匆匆退回汉中,僵持时日实在太短,多则不过一月罢了!

  可五丈原虽斩获、战果并不明显,可实际的战略意义却远大于前面数次北伐。

  假设一下。

  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五丈原屯田的策略肯定会无限期的延长下去,而有着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必然只能继续坚守等待时机。

  最终坚守结果必然是曹魏粮道出现大变故,司马懿要么尽起全军与汉军决战,要么放弃关中的争夺。

  毕竟,关东千里取粮,汉军就地屯田充军资。

  哪一方能坚守到最后,显而易见!

  思虑这么多,在现实也不过一闪而逝的功夫罢了,关平面色淡然,轻笑着:“崇兄,吾刚才细细沉思了一番,却是忽然想到了一连环计,只是不知效果如何?”

  “不如你我二人来推演推演如何?”

  “好!”

  闻言,黄崇笑了笑,欣然应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