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用了心思就是创造-第2/3页



  其实小品这玩意儿,本来就是顺应春晚把戏剧专业平时练习的情景小剧改过来,曾经是春晚最主要的流量担当。

  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情景小剧的越来越走样,每个词每句话都要政治正确,还要各种伟光正,演的人痛苦,审的人也胆战心惊。

  所以现在索性娱乐化。

  有人又想说点什么,可说不出来,因为表演非常紧凑,还顺风顺水的接到了儿童歌舞上。

  接着再唱歌,又热舞。

  这哐哐哐一顿过去六七个节目,整个舞台转换色调的同时,第一次抽奖开始。

  周二又是五六个节目,再派送红包,单次总价达到一亿元的红包!

  后面还有两亿、三亿,四亿的重奖,一轮轮砸气氛!

  杂技、鼓乐、交响、管弦、民乐、魔术、武术、脱口秀、才艺表演等等,夹杂在大量的歌唱和舞蹈节目中。

  就连歌唱形式都涵盖了从戏曲唱腔、摇滚、爵士、民谣到说唱,都有出现,而且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些热门金曲。

  这就是万长生作为导演的特点了。

  形式上追求变化,但在内容反而是最稳妥的选择。

  甚至比之前几届春晚都要稳妥。

  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唱唱跳跳、嘻嘻哈哈的娱乐功能,不涉及内涵和各种寓意。

  简单清晰明了。

  所有歌曲都是全民皆知的常见曲目,经典曲目。

  就是把包装纸换成了格外漂亮的样式。

  不但整个虚拟舞台美轮美奂,剧场灯光也极尽心思。

  领导们表情不由自主的很放松。

  因为这种场面只能从专业层面挑刺。

  就连之前万长生提过最容易显得松散的整体架构,因为节目类型穿插交替,更因为色调养眼美丽,其实感觉有点气都喘不过来!

  只要认真看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表演,就会感觉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刚刚才觉得哎哟意犹未尽的结束,又来个新节目立刻带走了注意力。

  那些懂行的电视台大佬们,逐渐翘起二郎腿交头接耳,有些还回头给后面坐开的编导组竖大拇指。

  这里面有很多显功底的细节。

  万长生只是提出自己的要求,要这两个节目看起来紧凑些,那一段放松缓慢点,具体怎么做,用什么节目来衔接,那都是编导组的努力。

  也不是这些青年编导之前就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他们的领导没有这样要求过他们,或者说老一代的成名导演,未见得会用这种调色画画的轻重缓急来要求他们。

  关键是还给了这些编导极大的创作自由。

  其实能被大家选中的七八十个备选节目里面,十多个编导,两人负责“一天”,那就要相互抢节目啊!

  那些优质又能出效果的节目,自然被各组疯抢。

  万长生就负责调配,这一天的情绪应该是怎样,那段节目灯光是不是合适,每天都有固定的色彩嘛。

  于是在这种大方向确定的局面下,编导的工作就好像填空那么精准,把所有才华和专注都放到节目效果、舞台感受上来。

  这就跟之前任何一届春晚的创作方式不一样了。

  恰恰就是老雷强调过的那种舞美观点:

  舞美到底是服从导演剧本,还是参与导演剧本?

  这里就是春晚到底服从谁?还是所有部分都在参与春晚?

  以前的春晚,很大程度是以节目为主,那些上了多少年春晚的名角,组成了春晚表演的主骨架,再加上固定的几个歌颂场面,添上各种油盐酱醋,就是一桌子大杂烩糊锅菜。

  而在这里,很明显是整体关系,整台戏分七个版块,七个色调,七种情绪状态。

  所有的节目首先是服从这个大关系,然后才是各自出彩,还要考虑跟前后节目之间的关系,延续情绪还是保持烘托,又或者改变气氛。

  这就是在绘画、舞蹈、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里面常见的整体和局部关系。

  内行自然看门道,外行就看热闹,觉得哎哟,一个节目一个节目的如此紧凑,目不暇接得都忙不过来,想表达点什么看法,又满心各种难以表达。

  最后还是用个卧槽来收尾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