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参谋长】-第2/4页





    而一开始,张须陀差点错过这位少年英豪。数年前,为了对抗郡内群起的反抗军,张须陀开始召募士兵。有一天,张须陀听到召兵处传来喧哗声,部下进来报告,有人在那里起哄。张须陀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对每一名士兵,他都有了解的冲动。

    在外面,张须陀看到一个人正在大吵大闹,当然,这正是罗士信。张须陀问了一下,了解此人要参军,但明显,体检不过关。罗士信一脸稚气,身材虽然挺结实,但个子实在不高,一看就属于未成年人。

    于是,张须陀走上前,告诉对方:你还太年轻,只怕穿上铠甲连路走不起来,还是回去长两年身体再来吧。听到张须陀拒绝他的理由,罗士信脸胀得通红:“将军说我身不胜甲,请出甲试之。”“两付!”罗士信补充道。望着这个倔强的少年,张须陀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与时同时,张须陀也抓住了自己的机会。两付铠甲送了过来,罗士信将两件铠甲套在身上,又认真在身上挂好两付弓袋,然后翻身上马,借演义的词来说,是身轻如燕。上马之后,脸不红,气不喘,腰板挺直。这证明,这孩子小时候不缺钙。张须陀眼前一亮,连忙招呼:壮士可以下马了。

    那一年,罗士信十四岁。罗士信大概是专为沙场而生的,此人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喜欢拿一杆长枪冲锋掠阵。性子还急,经常对方刚列阵。他就孤身一人冲到对方阵里,砍两个人,然后像没事一样走开。

    而且此人有个习惯,每杀一敌,必定将对方的鼻子割下来,以备计数,大概张须陀的单位跟秦国一样也搞过计件工资吧。从这里可以看出罗士信杀气甚重,剑客亡于剑,罗士信终会被自己过盛的杀气反噬。张须陀很欣赏罗士信这股冲劲。他将自己的战马送给对方,分配罗士信做自己的护卫。

    罗士信也没有辜负这份赏识,年少的他成为了张须陀军中的头号猛将。要是攻打营寨,第一个登上去的是张须陀,第二个肯定是罗士信。罗士信的枪在营门上捅出了窟窿,但营门很结实,看不到会倒塌的迹象。

    放弃捅开营门的想法后,罗士信骑马绕着营寨转。此时,张须陀正被卢明月的十万大军猛追不舍。多一分钟的延迟,张须陀就多一分危险。没有攻城器具,营门就攻不开。营门打不开,突袭就起不到作用。

    于是。问题就纠结在怎么打开营门上。罗士信年少气盛,脑筋不容易转弯,到了关键时刻。就暴露出战场经验缺乏的毛病。好在,突袭的队伍里并非只有罗士信一员大将。此刻。另一位隋唐英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名军将翻身下马,也不踹门。也不挖洞,直接爬营楼。这就对了,推不倒高墙,翻墙总是可以的嘛。此人动作相当熟练,不一刻,就爬到了营楼之上,罗士信醒悟过来,翻身下马,也朝墙上爬去。不一会儿,两位跃上营楼,罗士信大喝一声,拔出腰刀扫开一片空档,而那位仁兄也不帮把手,却转身直扑对方旗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夺营先夺旗!究其原因,三军之战,夺气为先。这跟踢馆的先砸人招牌,捉奸先拍照的道理是一样的。奔到旗杆之下,这位仁兄一把扯下对方军旗。

    一边被冲上来的愣头小子猛砍,一面军旗都被扒了,大家的感觉像是底裤被扒了一样。整个大营人心涣散,顿时无组织无纪律地四下逃散。紧闭的营门打开了。

    现在,是时候介绍这位夺旗勇士,其实也不用多做介绍,相信不少人都认识他,此人正是传说中人称小孟尝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历城人,演义里,他是高级将领之后,地方志里记载他跟以后同他一起客串门神的尉迟敬德一样是打铁的。

    但又据出土的墓志铭表明他家以前也是做官的。众说纷纭,不去管他,因为乱世是不论出身的。跟罗士信这样的沙场新丁不同,秦叔宝是一名职业军人。

    很早以前,他就是一员隋将,早些年还去辽东征过高句丽。多年的征战使他比罗士信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打开营门之后,秦叔宝立刻下了一个命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