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三大案(四):为民请命-第7/7页
发生在长沙。1938年,为了抵抗日寇的进犯,不使囤积在长沙的各种战略物资被日军所获,国民政府决定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出现了可怕的意外。
1938年11月12日,由于日军越过“新墙河”的消息被误传为越过了长沙近郊的“新河”,导致长沙城内民心浮动,大批政府机关人员和消防队,警察纷纷出逃,长沙的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是无政府状态。
而1938年11月13日凌晨时分,伤兵医院恰恰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意外失火了,此时各处的消防车里装的根本不是水,而是汽油,大量的消防队员也都逃出了城外,所以一时之间,根本没有办法灭火;其他地方一见火起,大批军警人员立刻纷纷按照原计划放火,一时之间,整个长沙,顿成阿鼻地狱。
这一场巨大的火灾,足足烧了五天五夜,方才自然熄灭,最终导致长沙三万多人丧生,整个城市九成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大批文物古迹也都被焚毁,整个经济损失超过了法币十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场大火让民众哀鸿遍野,痛斥政府的暴行,一时之间,蒋委员长震怒,亲赴长沙安抚民众,惩办罪魁祸首。
这场毁灭性的超级大火,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还有考文垂,华沙,德累斯顿等城市一道,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这场大火,也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黄河花园口大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蒋委员长如此震怒之下,居然推翻了军事法庭原定的判决结果,下令对放火事件负有直接责任的长沙警备司令鄷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以“辱职殃民,玩忽职守罪”执行枪决;而担负着灭火责任的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则以“未奉命令,放弃职守”罪,也被执行枪决。
要知道这位鄷悌将军,可是堂堂的黄埔一期,委员长的爱将,是委员长侍从室的骨干,还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绝对的心腹铁杆,可是面对数十万无辜百姓的愤怒声讨,委员长力排众议,还是决定“挥泪斩马谡”,将其处决。
不只是这几个直接当事人,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这个“一二八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的大英雄,蒋委员长的“嫡系当中的嫡系”,也因为“用人失察、防范疏忽”的罪名,被革职留任,
责成善后,以观后效,这也成为张治中将军一辈子的污点和梦魇。
戴笠当然明白,陈忠恕的方案实际上是多么的荒唐无稽,多么的视民众的生命如草芥,多么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旦这个方案执行,外国的报纸,中国的报纸就会铺天盖地的进行声讨,毕竟,满地尸体和残肢断体的照片,会证明一切的----狂妄的陈忠恕不知道,他这简直就是在找死,戴笠面对长沙大火的教训,是绝对不可能批准这个计划的。相比之下,侯东来的计划虽然十分复杂,难度很高,但是一旦成功,就会震动世界,即便失败,也可以说是一次壮举,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这个方案,对戴笠的吸引力,还是足够大的。
当然,侯东来这样敢于打破常规的计划,却仍然在紧紧守着军统最重要的一条戒律:不和中统合作,为此他宁愿去和共产党合作,也根本不搭理近在咫尺的中统,这样的门户之见,可以说已经到了每个军统成员的骨头之中了……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