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话 殿前释密-第2/3页
“正子内亲王方面,小僧会尽力的。小僧只是想恳请天皇陛下,确立密宗的地位,允许小僧能将密法在东瀛传承。小僧是以密法救渡正子内亲王殿下,所以先请求陛下允许确立密宗的地位,小僧才能使用密法。”
空海并没有正面回应嵯峨的请求,却轻描淡写的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
他的意思是——“如果不确立密宗的地位,就不会救正子”,但说出来时却是非常有技巧——“天皇你要允许我救人,我才能救。你必须允许用密法来救,我才会救。”
但其实,空海心中对正子内亲王魂魄一事并没把握——豁出去了。
“我允许确立密宗,并在东瀛传承,让你可以施以密法,而无后顾之忧。但你能确定正子没事吗?”
“陛下,小僧不能确定。但小僧确定一件事——除了密法,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助内亲王殿下。如果未能救渡内亲王,那是小僧修法未精,错在小僧,而非密法。”
“如此说来,非行密法不可?”
“非密法不可!”
“到底你所说的密法是什么?”
“陛下想了解吗?”
“对!很好奇……”
空海说道:“那请殿下听小僧细细道来……在很久之前,西方印度国,有位释迦族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他为了拯救世人,脱离生、老、病、死、苦,放弃了王子的身份出家为僧,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祖。
佛祖在开悟之后,希望将解脱苦海的方法,传承于世上,让世人可以解脱生、老、病、死、苦。
然而世人智慧不同、根器不一,无法全部理解佛法的真谛,于是将佛祖所说的智慧真言,谓之为‘密法’。
佛祖便以八万四千法门,因缘际会而为世人解说箇中智慧,令人们可以开悟人生。
由此就衍生出佛教的不同门派。
有利根器之人,能将佛祖开悟的之后的‘佛法真谛’传承者,被称为密宗弟子。
以打坐禅定为修持,开悟佛法者,被称为禅宗弟子。
以念诵‘阿弥陀佛’佛号为修持,开悟佛法者,被称为净土宗弟子。
如今佛教的诸多流派,因缘在此……”
空海学识渊博,引经据典,说起佛教的历史娓娓动听,听得嵯峨天皇兴致勃勃。
嵯峨天皇问道:“如此说来,只有密宗的弟子,才是传承了佛祖的全部佛法的智慧。”
“正是如此。”
嵯峨天皇再问道:“我东瀛也有佛法亦有密法,难道与大师说讲的密法有所不同?”
空海又继续讲:“佛法由于分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将佛法传入唐国。而东瀛也从唐国也吸收了大量的佛学。当中也包含了部分的密法,但这些密法是不完整的,只是‘一尊法’、‘本尊法’……,并非完整的全套密法,只能称之为‘杂密’。”
嵯峨天皇似懂非懂说道:“如此说来,我东瀛并没有完整的密法。”
空海继续说:
“密法由“金胎二部”大法组成。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三藏以八十岁高龄从陆路来到唐国,将‘胎藏界’大法,传到唐国。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与弟子不空三藏,从水路到达唐国,将‘金刚界’大法,传入唐国。
密宗两部大法,于始时终于在唐国‘金胎合曼’。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被称为入唐‘开元三士’。
密法由‘不空三藏’传承至‘惠果大阇梨’已是第七祖。
小僧从青龙寺‘惠果大阿阇梨’手上接过密宗法棒,将密法传回东瀛。
小僧手上传承的正是密法的真谛,并偕同‘惠果恩师’所赠送的密宗至宝回国。
为此,小僧甘愿违抗留学生学习期为20年之限,而提早回国,为的就是要将密法在东瀛传承,将所得的密法至宝带回。
平安时期,留学生需要在唐国学习20年才能够回国,提前回国的会被定罪。
小僧所言句句属实,并有携回的物件目录——‘御请来目录’为证。”
“御请来目录”是记载了空海在唐国请回来的稀世经典、宝物……的目录册,里面的记载的物品曾经震撼了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