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情报-第2/3页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也就是说,一般经常说的云车并不是攻城车、冲车之类的攻击性武器,而是瞭望功能的道具。
提高空间高低是一个办法,另一个办法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物理课上经常会有这样的题目来考校关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度远远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度快,那就是听瓮。
在凿井的时候,把用薄皮封好口的瓮放置在井里,就可以听到从地下远处传来的音响,称之为“瓮听”。这种装置主要用来防止敌人在攻城时挖掘地道。
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瞎子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的明距今约有25oo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如在唐代,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选。矢服,就是盛装箭的器具,用牛皮来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当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窃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除此之外,自然免不了各种密写技术了,这个在鲍鸿看来就更不用多说了,化学知识而已,明矾水写字嘛!
密写术是借用于一种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虽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来源却非常方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秘写案例的记载。据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这种间谍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解禁。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请贺带一份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潜到宫外。谁想这事让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另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食用的米汤来写密件。
至于黑科技无人机—纸鸢……
纸鸢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ooo多年了,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纸鸢可以飞得老高,即便被敌方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什么的,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纸鸢飞得“高百余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