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第3/4页





    刑部的人到大同时,李富贵正在代王府当差,当时的代王世子和李富贵自幼一起长大,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听到风声赶紧向李富贵通风报信,还塞了五两银子劝他远走高飞。李富贵自知无法在关内立足,心一横逃到关外,从此恨透了大明朝廷,发誓不再做朱家子孙,也不给朱家留后代,还改姓母亲家的姓,起了个最俗气的名字——那位世子后来继位代王,现在的小代王就是他的儿子,不过李富贵不认为自己是朱家人,从不与代王府联系。

    李富贵含泪讲完身世,向刘宗周一拱手说道:“李某未入族谱算不上宗室败类,未入民籍算不上明国叛逆,圣学罪人更不敢当,蕺山先生,你心里最明白,自《尚书》毁于西晋永嘉之乱,如今的《尚书》不过是伪作而已,其他经书也鱼目混杂,用伪经教出一帮伪君子,如此圣学还有何用?先生自己也该改弦易张了吧!”

    刘宗周气得手发抖,却说不出话来,如今所用的《尚书》是东晋时冒出来的,江南士人早已考据出是本伪作,但这牵扯到学术之争,更会动摇现行的治国之策,大家都不敢公开说,儒家经典《尚书》如此,其他经书又当如何?难怪李富贵敢如此嚣张否定当今圣学。

    “不争了,秋收在即,吃饭问题最要紧,归化现在如何。”李榆擦了一把冷汗挥了挥手,李富贵的身世也触动了他的心事,大明太祖化国为家,子孙尚且如此,如果走明国的老路,今后李家子孙会不会也恨他入骨?

    “情况不好,,今年大旱,估计粮食减产三成,土豆种子也发生病变,有十四千户所土豆绝收,涌出关的流民却越来越多,宣德卫、东胜左卫聚集了七八万人,秋后至少翻一倍,议事院内自由党、公民党也为减税、增税剑拔弩张,天天上演打斗闹剧,大断事目前只能竭力维持稳定,”刘之纶神情非常沮丧,长叹一口气又说道,“汉民,朝廷已诏令你复职,那些流民百姓正在生死挣扎,你一定要救救他们啊!”

    李榆低头沉默片刻,把目光投向李富贵,李富贵定了定神缓缓说道:“秋收缺劳力,让商会、农牧会出面说服大家收留流民,工钱无所谓,给口饭吃就行,我们也实行以工代赈着手兴修水利,但这需要大量的钱,还必须从关内输粮,总督府已下令各州府严控粮食出境,汉民,恐怕你还要和卢象升斗一斗。”

    “告诉我们关内的朋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出了事我给他们撑腰,另外再给卢象升写封信,就说他敢断我的粮,我让他一匹马也得不到,”李榆不屑地笑了笑,在大帐内踱了几圈后在李富贵面前停下,“念丰兄,你马上回归化一趟,告诉周愕、王昉他们,我是没办法了,这个家让给他们当,什么时候拿定主意,我什么时候回去,如果闹砸锅也不要紧,我打回原形种田打猎,他们回关内自寻死路。”

    李富贵嘿嘿笑了几声,扭头出了大帐。

    几天后,周愕、王昉一起赶到包克图,向李榆提交了议事院的议案,重压之下他们之间做出了妥协,周愕的提议获得通过,当然商会也作出让步,同意按五分到一成缴经商所得税,而百姓做工所得也须向地方缴纳五分税——丰州实行财用公议,税赋纳入地方是变相给百姓增加福利、减轻负担,王昉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对商会拖着不给答应过的党务经费恼怒,有意和自由党唱对台戏,议事院为此作出决议,各党每有一人当选议事官每年补贴该党五十两经费,王昉捞到了钱自然也通情达理了。

    周愕向李榆保证商会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三十万两的赈灾债票,不过总理政务一职他实在不敢当,如果大统领府提名巴图的话,议事院一定能接受,他愿意接替李建极任襄理政务——这是周愕和李建极私下商量好的,周愕过官瘾,李建极做自由党领袖,把老实厚道的巴图推到前台。

    “就这样吧,我回归化去。”李榆点头表示同意。

    七月下,李榆与大统领府回到归化,在议事院宣布丰州将实行富民强民之策,本次核准的法案定名为《富民强民令》,随后议事院公举巴图为总理政务、周愕为襄理政务兼领度支局事务,大统领府提名的官员也获得通过——沈守廉为度支局同知领银钞局事务,云荣为外务司知事、孙庭耀为兵马司知事、常书为宣教司知事、范永斗为课税司知事、谷可立为庶政司知事、乌尔登为巡检司知事、韩霖为工建司知事、惠登相为农牧司知事、诺敏为库使司知事、杜宏泰为掌书记。地方上,设包克图府,以李槐为知府,东胜左卫并入宣德卫,以李万庆为指挥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