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节 移民(一)-第3/4页
“大明如此富庶,却一毛不拔,居然打起我这个穷光蛋的主意,”李榆发完牢骚,转脸问王自用、白玉柱等流民首领,“你们还有人想跑吗?让他们跑吧,跑的人越多越好。”
“没人愿意跑了,山西、陕西到处闹饥荒,官军还要杀人,大伙早想通了,跟着你还有口饭吃,你到哪儿大伙就跟到哪儿,出关也行啊!要不大人干脆把我们都杀了吧。”王自用随口就回答,他和流民首领早已经商量过了,跟着李榆走是唯一的出路,既使朝廷答应在保德、河曲设官屯田也不能答应,朝廷说变脸就变脸,李榆带丰州军一出关,官府也许就会对他们下黑手,抱着李榆的大腿不放才有活路。
“你说得倒容易,你们出关了,种子、农具还有过冬的口粮从何而来?我倒真想把你们都杀了,朝廷也一定求之不得,杀完你们顺便再把嗜杀暴虐的帽子给我们扣上,丰州立刻就成了全天下的公敌,你们要害死我们了。”杜宏泰大叫起来。
“我们为什么要听朝廷的,保德、河曲地域狭小、百姓贫困,就是赖在这里屯田也没有出路,大人领着我们一起造反吧,我们有十万之众,又有丰州为后援,拿下山西应该有把握。”白玉柱插话道。
“我们造反只会死得更快,丰州根本没有向大明翻脸的实力,至于你们,除了混饭吃还会干什么?”杜宏泰厉声喝道。
杜宏泰的话一出口,张鼎、马进忠不干了,立即与他吵起来,接着张传捷、孙守法等明军军官与惠登相、赵胜等流民首领也恶语相向,两边几乎要动起手来,李榆一怒之下,一脚把桌子踢飞,这才把众人的吵闹制止住。
“我想了很久,也许这不是坏事,丰州穷困势弱,原因首先在于人丁稀少,建奴打仗都知道要掠夺人口,大明把人口送给我们,我们凭什么不要,”李槐一直在沉默,这时缓缓开口了,“十五万人移民丰州确实前途险恶,但我们一直在逆境中生存,我们走的每一步都险象环生,何时有过退路,既然如此我们还怕什么,咬咬牙挺过去,也许丰州的发展反而顺利了。”
“可我们挺得过去吗?我觉得我们快死了,大统领府不会同意的。”李榆摇起头。
“我们本来就是从绝境中走出来的,而且现在依然一无所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我明天就回蛮汉山,说服大统领府同意移民,不过你是大统领,也总该有个说法吧。”李槐叹了口气答道。
“政务还是由大统领府决策吧,我只是丰州的守护之犬。”李榆缓缓答道。
丰州,这是大统领府改制的第一年,银钞局发行的军票从年初开始流通,农夫、牧人也从各自的卫所分到土地、牲畜自行经营,成效尚未显现却遇到了更严重的旱情,今年从开春到六月几乎滴雨未下,河流断流、土地干涸,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保庄稼、保牲畜成了丰州的头等大事,改制反而变得次要了。
丰州已经历过多次旱涝灾害,大统领府每年都要组织人力兴修水利,有耕地的地方都建了水渠,用来收集雪水、雨水的水窖也越建越大,超大型的水窖已被丰州人称之为水库,这些水利设施当然有助于缓解旱情,但今年的旱情非同以往,来势太猛几乎让人措手不及,大统领府不得不宣布丰州紧急动员,把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抗旱之中,连匠作营也停下了其他活,通宵达旦地全力赶制水车、打造农具,大统领府的官员也不轻松,除了留下值守官员,其他官员都下到各千户所督查抗旱,云荣惊奇地发现新到丰州的移民中居然有人会打井,立即组织了十几支打井队在各处打井,那段时间他成天都像个泥人一样。进入六月,天开始下雨,旱情总算缓解了,李富贵却大失所望,今年从关内来了两万移民,趁着手里的劳力充足,他把耕种面积扩大到十万亩,而且大量种植了土豆、玉蜀黍,打算以此减轻丰州的粮食压力,可天不遂人愿啊!李富贵下定决心,秋收后一定要赶着老百姓多挖水渠、水库,另外还要多打水井,天不下雪就一直干下去,明年干脆不种麦子、小米了,全部改种高粱、土豆和玉蜀黍,不好吃也比挨饿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