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节 移民(一)-第2/4页





    梁廷栋的运气不错,皇帝对他的印象好,没有抓他下狱,还准他在京师闲住,梁廷栋大喜过望,这是暗示他还有重返朝堂的机会,梁廷栋临走也要恶心内阁一把,顺手把李榆的来信转呈朝廷。

    李榆在信中抱怨说,他从前年十二月出发勤王到现在一年又半,一直留在关内东征西杀,对朝廷忠心耿耿,让他回家自然是好事,不给封赏也无所谓,但朝廷至少也应该拨发所欠军饷并尽快接手保德的流民,十万百姓聚集在保德,他脱不了手也实在养不起,他还建议朝廷在保德、河曲划出土地设官屯田以养流民,这样可以既可以给百姓一条生路,也可以减轻赈济负担,如果朝廷担心流民有变,他还可以留下部分兵力维持地方,李榆告诫兵部不要打丰州的主意,五万丰州人无法接纳十万关内流民,那样只会毁了丰州。

    北虏反对的,就是我们坚持的,周延儒脑子迅速转了弯,决不允许北虏的黑手插到关内,必须把丰州人和流民都赶出关去,是死是活你们自己想办法吧,内阁很快统一了意见,升李榆为屯田总兵,仍挂都督佥事衔,受大同巡抚节制,限八月底前携流民出关屯田,所需钱粮由大同、山西、延绥及陕西四镇酌情办理,周延儒还觉得不放心,又提议在丰州设立屯田道,人选嘛,本来刘之纶挺合适,这家伙在京师太讨厌了,不过温体仁认为刘之纶是四品少詹事,依据惯例京官外放要超擢使用,应该授地方巡抚,至少也是副使之职,这个惯例还是不要打破的好,于是第二个人选金声就产生了,此人是刘之纶的铁杆密友,看着他就讨厌,这个倒霉差事就归他了。

    拟定好的诏书移送内廷,司礼监都觉得过分了,就算靖虏副将是个夷人也不应该这样欺负,皇帝要主持公道,一咬牙自己掏了一百两银子赐给李榆,另外荫李榆一子为世袭锦衣卫百户,然后批红发诏。

    倒霉的金声发怒了,他出身徽州府商贾之家,依照大明律法商贾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万历年间朝廷有所弛禁,才有机会考中崇祯元年进士并被简拔为翰林院庶吉士,不过朝臣看不起他这种出身的人,与他交往的也只有同样不受待见的同年刘之纶,金声长期坐冷板凳,对朝政心灰意懒,要不是刘之纶一再劝说,早已辞官回乡了,如今朝廷又派他出关屯田,这明摆着就是赶他走嘛,金声马上就闹着要回老家养病,吏部尚书闵洪学是温体仁的人,向他传达了温体仁的话,关外屯田无非是场闹剧,就由得屯田总兵折腾吧,派他出关也是首辅的主意,温相还是很关心他的,既然身体不好就呆在大同吧,有要紧的事出关看看,没事就在大同养病,刘之纶也劝他到大同就任,李榆是他们的弟子,无论如何也应该去帮他一把呀,那木儿留在京师有段时间了,也想回家看看,正好让他陪你赴任,金声无奈之下只好接下诏书,简单收拾了一下和那木儿上路了,给他们送行的只有刘之纶一人。

    保德,李榆实际上已经在做出关的准备了,朝堂之上的事瞒得住李榆,可瞒不住地方督抚,早就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了。既然移民实边已成定局,山西巡抚宋统殷马上给李榆去信,痛斥他目光短浅,保德、河曲本就贫困,哪里养得起十万流民,他必须遵从朝廷的旨意,老老实实出关去种地放牧,秋粮收获后山西自然忘不了帮他一把;大同巡抚张宗衡则来信大骂一通,大同钱粮自顾不暇,你还给我惹来这个**烦,你自己想办法活吧,大同镇帮不了你的忙;延绥巡抚洪承畴的信几乎把李榆吓死,洪承畴把李榆称赞为大明栋梁、中兴良将,解山陕危局非他莫属,他和陕西巡抚刘广生商量过了,决定把他们招抚的三万流民也交给他出关屯田,人已经在路上了,新任陕西巡按吴牲、延绥副将曹文诏随行办理交接。

    “我们怎么办?先出关两万,现在又有了十三万,十五万人啊,我们养得起吗?丰州的百姓愿意接收他们吗?”李榆沮丧地问道,大帐里的丰州诸将与流民首领们面面相觑。

    “这都是我们心慈手软惹的祸,我们是作茧自缚啊。”杜宏泰哭的心都有了,他和李槐听了杜文焕的话,暗中招揽西北人出关壮大实力,本以为有个三五万人就了不得了,可一下子来了十五万,这几乎是要他们的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