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 放行-第3/4页





    “汉民,你又带这么多人回来,这帮家伙更猖狂了,这样闹下去大概我们也要成反贼了。”李槐对这李榆就摇头。

    “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看着他们去死,”李榆叹了口气,接着说道,“我立即给宋大人和兵部写信,请他们向朝廷启奏,速速派人接手流民大营,屯田养民才是唯一的办法。”

    “没有用的,宋大人来过几次信,每次都催我们把流民带出关去,朝廷更不会管你的事,你现在连署理山西总兵也不是啦,山西的事你管不着,等着瞧吧,朝廷肯定要把我们一起赶出关去。”李槐使劲地跺着脚,杜宏泰也在一旁摇头叹气。

    “我才不稀罕留在关内,想赶我们走也行,让朝廷拿钱粮出来!”李榆冷笑着答道。

    京师,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要在他的崇祯四年大有作为,阉党被铲除了,东林党被打压了,就连咄咄逼人的金军也灰溜溜滚出了关,大明皇帝的权威已无人能够挑战,他可以为所欲为了,为了显示他的自信和宽容,因袁崇焕一案被抓捕入京的前首辅钱龙锡尽管被三法司议定为死罪,他依然赦免了这个老家伙,并让他回家养老——皇帝志向高远,要中兴大明,对痛打落水狗不感兴趣,大明最要紧的是整顿吏治、凝聚人心,太祖皇帝以重典治乱世,他也要以重典驭臣下,如今的乱局都是腐败无能的官吏惹出来的,必须将其严惩不贷,正本清源才能使朝政焕然一新。

    然而老天不给面子,今年入春以来京畿滴雨未下,北直隶、山东皆出现旱情,一时间人心惶惶,深信儒家天人感应学说的皇帝为了感动上天,特意从乾清宫移居文华殿斋戒,并下诏书与朝臣一道检讨朝政的缺失,诏书中列出当今重重弊端:用人者选择不当;任事者推诿不前;刑罚失中而狱底多冤;墨吏纵横而小民失所;官之参论修怨徇私;抚按之举劾视贿为准;南北直隶及十三省之召买暗派穷民;边塞之民膏多充官员私囊;军队扰害地方妄戮无辜……。

    朝臣们被皇帝感动了,又开始胡说八道,浙江道御史王道直上疏直言:皇上应运中兴,于今四年未有成效,原因在于用了重典,现在正宜养天下以和平,使春生之意常多于秋杀,但现今却不如人意,刑名不遵律法,任意轻重,这与仰承天意背道而驰;云南道试御史王象云也上疏说旱灾太甚的原因在于民生太困,而民生太困的根源不外乎官府私派太多、养盗太宽、衙蠹太纵、赋税加耗太重,忧民之情太冷,敛财之术太急……,皇帝对此类谏言虚心听取,并酌情采纳,为了表示敬天之情,五月初还带领文武大臣徒步走到南郊崇雲坛,举行了隆重的祷雨仪式,六月间老天才下了场雨,总算没让皇帝丢面子,不过皇帝被吓住了,到底是用老祖宗的法家威猛之治,还是用经书说的儒家宽和之治,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了。

    皇帝没时间想明白如何治理朝政了,解决山陕乱局已迫在眉睫,正月他在朝臣的胡搅蛮缠下,很不情愿地从内帑掏出十万两白银交给御史吴牲前去西北赈灾——朝臣们又耍赖了,一如既往地算计皇帝的私房钱,可皇帝家也不富裕,历年的金花银总是在拖欠,到哪去找钱!好在内帑还有些查抄魏忠贤得的罚没钱,勉强能应付一阵子,皇帝很伤心,等把魏公公辛辛苦苦贪污受贿来的钱花光了,他肯定会被这帮没心没肺的朝臣坑成穷光蛋。

    十万两银子显然是杯水车薪,三边总督杨鹤年初如愿以偿招安了巨寇神一魁,马上又向朝廷伸手,流亡百姓回家要粮,哗变士兵归营要饷,接着掏钱吧!朝廷哪里拿得出钱,户部首先哭穷,税赋总是收不上来,孙承宗老爷子要修大凌河、旅顺两堡还差钱呢,户部快揭不开锅了,工部、兵部也凑热闹,都说自己的日子没法过了,皇帝见多了这种争相叫穷的场面,已经有些麻木了,干脆不吭声,他知道这帮人的德行,千万不能打扰他们哭穷,否则又要盯上自己的私房钱。

    山陕流贼猖狂,督抚们也奏疏不断,山西巡抚宋统殷上疏弹劾延绥巡抚洪承畴、陕西巡抚刘广生以邻为壑,把本地的流民驱逐过河,却死守严防拒绝接受流民返乡,大同巡抚张宗衡也声援自己老乡,并且强调如果不是自己及时派出大同的丰州铁骑驰援,陕西流寇一定会把山西祸害得一片糜烂。而洪承畴、刘广生也不示弱,向朝廷答辩道,西北各镇官军千辛万苦才把流寇的势头压下去,有功于朝廷,山西流贼猖獗皆因剿贼不力,与陕西无关,刘广生还举出人证物证,证明被山西遣送回来的流贼十之七八是山西人,山西才是以邻为壑,两边的巡抚吵,三边总督杨鹤、宣大总督魏云中也随后加入进来,各自为自己人说话,然后一起向朝廷要钱,而朝廷拿不出钱,干脆置之不理,三边、宣大各镇督抚于是吵得更加不可开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