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 回援-第2/4页





    洪承畴没回答,与李卑说了几句,挥手让其退下,然后坐在帅椅上,默默地看着李榆,李榆被他看得心里发慌,惴惴不安站在一旁。

    “王嘉胤本是边军出身的巨寇,手下多是悍匪,你以一己之力将其击溃,好得很!我在路上接到了你的信,雪下得太大停了几天,不过既然已快到这里了,还是要顺便来看看,”洪承畴缓缓开口了,不过却没有再称“本官”,然后又叹了口气,拿出封信递给李榆,“山西巡抚宋大人的信到了,你拿去看看吧。”

    李榆的心一沉,山西果然出事了,他惶恐地接过信,宋统殷在信中说,府谷贼王嘉胤、王自用等携数万之众从兴县涉冰过黄河,一路向北打,占保德攻河曲,山西总兵王国梁御贼不力,在河曲大败兵溃,河曲县城已落贼手,山西流民群起投靠,贼势日益猖獗,朝廷现将王国梁革职议罪,山西镇已无可用之将,亦无能战之兵,宋统殷强烈谴责了陕西驱贼入晋、祸水东移的险恶用心,要求延绥巡抚立即把援剿副将李榆还给山西,一日也不可迟疑,否则就到朝廷打官司。

    “我本想把你留在延绥,过些时日再向总督大人推荐,总督大人虽然与我政见不合,但他是个好人,一定会器重你的,有总督大人和我保举,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大明最年轻的镇守总兵,可惜留不住了,你奉旨援剿山西却到了延绥,虽然事出有因,朝廷不好为难你,但山西的麻烦还是会让你来担,你回山西吧,这次我顺便带了点钱来,你都拿去,这些日子在延绥东征西讨、连打恶仗,真是难为你了!”

    洪承畴起身走到李榆面前,轻声说道,“你知道为什么我器重你,因为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感觉你与大明所有的文武官吏不一样,我应该信任你,但大明的官场太脏太烂,而且会一直烂下去,把你留下也许会害了你,官府如此,军中也是如此,陕西如此,山西也是如此,等山西的事办完了,你还是出关回家吧,在那里你才能有所作为,多好的后生啊!可惜大明虽大,却容不下一点干净东西。”

    李榆突然觉得鼻子一酸,泪水涌了出来,洪承畴微笑着替他擦了擦眼泪:“都是一方大将了,还像孩子一样!我告诉你,我替你查阅过经书典籍,你在丰州的法子也许有道理,不算离经叛道,圣贤说三代之治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何为道?《左传》解释为‘敬于神而忠于民’,我想所谓大道应该指心有天而民为本,而以民为本又该如何?我觉得似乎《周礼》所言最有道理,西周曾定国制——‘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国门’以国策‘大询于众庶’,且有‘询万民三政’之法,即向国人‘询国危、询立君、询国迁’,而对于百姓狱讼,凡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者,‘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所谓‘三刺’即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这与你在丰州公举选官、公议大事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读书人只在书中读到三代之治,汉民很了不起,已经着手实践了。”

    李榆的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我读书不用功,哪懂得这么多道理,我是自己没本事,怕把事搞坏了害了大家,所以遇到大事不得不多听大家的,官吏也让大家选有本事的人来干,我就顺其自然,是我担不起这副担子,能躲起来的时候就尽量躲,哪里想过实践圣人之道。”

    “汉民还是要多读书,尤其是要多读圣人的典籍,他们英明睿智、高瞻远瞩,读懂了圣人的道理,做人做事就会少出错,”洪承畴大笑了起来,然后拉着李榆坐下,收起笑容说道,“其实你能有自知之明,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这也很了不起,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多少人明白,如今天下咋变,就有人跳出来了,或求称王称霸、或求荣华富贵,野心勃勃猖狂妄为,我看他们是在找死,汉民,我要你向我保证,绝对要忠于大明,不管大明发生什么,任何人向你挑拨利诱,你也不能有异心,这对你还有你的丰州至关重要!”

    “大人,我保证绝不对大明有异心,丰州要想生存,任何时候都要紧紧抱住大明这棵大树不放。”李榆起身郑重承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