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节 离京-第3/4页





    大明皇帝这时表明了态度,命锦衣卫去松江抓捕钱龙锡解送京师,也不听群臣扯皮了,在平台的御前会议上,独断专行以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等罪名,定袁崇焕磔刑,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二千里,这件拖了八个月的案子总算尘埃落定,东林党有了谋逆的污点,朝中势力从此没落,成基命很自觉地提出辞官返乡,而温体仁则为皇上立了一大功。

    处理完袁崇焕的逆案,朝廷似乎才回到正常状态,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西北的局势,三边总督杨鹤到西北屁股还没坐稳,就遇到朝廷急诏西北五镇精锐入卫勤王,杨鹤手里无兵可用,根本无力弹压民变,好在他老人家官声不错,老百姓还比较信他,在他苦口婆心规劝下接受招安者为数不少,西北民变似乎有了压制住的希望,不过平静很快就打破了,杨鹤不但没兵而且没粮,受招安的流民没饭吃就四处抢劫,大户人家自然也会组织家丁、佃户反抗,周围的府县也不得不出手相助,结果双方又打成一团,杨鹤反而里外不是人,地方士绅怪他纵容匪盗,流民恨他言而无信,杨鹤欲哭无泪,一份接着一份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疏发往京师。

    西北的问题还没解决,山西又发来急奏,山西巡抚宋统殷弹劾杨鹤剿贼不力,而且还驱贼入晋,他在奏章中说,山西也遭大旱,流民数十万计,但山西教化有方,老百姓宁可饿死也不会给官府添麻烦,更不会造反了,可是自从有西北流贼过了黄河后,老百姓就开始不老实了,附贼者数不胜数,如此下去山西也将糜烂。宋统殷抱怨他的前任耿如杞把山西的家底败个精光,山西已无能战之将,也无可用之兵,他请求朝廷务必给他增派人马以守住黄河河防,而且他还希望把闲置在京师的靖虏副将李榆调到山西,以解山西无人能领兵平贼之困。

    大同巡抚张宗衡也上书请求把李榆还给大同,张宗衡分析了丰州的情况,认为目前丰州几种势力混杂,只有李榆才能压制住各方的力量,如果李榆长期不回去,难免其中会有异动,那时丰州不但无法牵制插汉,反而有可能又是一个大患。新任宣府巡抚沈棨也上书要求把李榆尽快调回丰州——察哈尔汗又来要钱了,沈棨觉得还是得有人管管这个不要脸的家伙。

    “这个靖虏副将好大个面子啊,宣大三镇的巡抚都要他回去,看来他在京师呆得不安生!”周延儒阴冷地说道,皇帝听罢也眉头紧锁,把目光又投向温体仁。

    “靖虏副将哪有什么面子,文臣们骨子里把他当夷人看,宣大三镇这是被逼急了,他们边外有虎墩兔憨窥视,内有西北流寇东渡黄河之忧,算起来靖虏副将大概是三镇唯一善战之将了,他们这是无可奈何之举,朝廷无须多心,”温体仁现在有个习惯,一定要与周延儒说的话有所不同,而且一定要让皇帝觉得更高明,他见到皇上的眉头舒展开了,又继续说道:“靖虏副将本来就是大同镇的人,也该回去了,顺便让他把贼也剿了,不过他那点人对付遍地流窜的流贼不管用,陛下可以给他个援剿差事,再给他拨些人马,堂堂正正以大明官军的名义剿贼安民。”

    “好,就依爱卿之言,下诏改靖虏副将为援剿副将,朕再给他加都督佥事衔,着令京营一部随其入山西平贼。”皇帝也笑了,司礼监的李凤翔早就报告过了,那个李榆其实傻乎乎的,属于有碗饱饭吃就心满意足的家伙,谁都可以算计他,这种人最靠得住,皇帝也觉得自己被这帮文臣折磨得太多心了,还是温体仁看得清楚。

    李榆的事好办,西北赈灾的事却不好办,这帮混账官员还是干不好收税的活,到库的钱粮总是入不敷出,毕自严为给孙承宗筹集修大凌河和旅顺的钱粮已经急红了眼,哪里找得出赈灾的钱粮,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又盯上皇帝的内帑,皇帝脸色铁青,不由自主地摸摸龙袍内打着补丁的内衣,然后一言不发就走了。

    李榆在兵部接受了圣旨,兵部尚书梁廷栋随后就找他谈话,明确告诉李榆,京营没有哪个军官愿意跟他到山西,即使拿圣旨压他们都不去,李榆必须自己想办法找人了,当然他本人还是非常器重李榆的,所以兵部无论如何会帮他一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