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求变(二)-第3/4页





    读完圣旨,白显志和张传捷装模作样说声“谢主隆恩”,刘兴祚却抱怨说他已经辞官了,给他个定虏副将纯粹多此一举,赵吉扭头就走了,看热闹的人一散去,李槐就满脸堆笑对朱以谦说声仲康兄辛苦了,然后就派人陪他下去休息。

    李槐送走了朱以谦,挥手让大家到大堂前的院子里开会,范永斗笑呵呵过来打招呼:“掌书记,你看我把谁带来了?”

    “玉山,我大老王今日到访,不会来的不是时候吧?”从范永斗身后闪出一个青衣小帽的男子,向李槐拱手笑道。

    “王大人,想不到您会来我们这里,您可是我们想请都不敢请的贵客呀,”李槐惊喜地叫起来,大老王是太仆寺主事,山西、大同两镇的马市都在他的掌管下,是丰州的老关系了,李槐奇怪这家伙是大明的京官,怎么有胆子随便窜到关外的蛮汉山来。

    大老王和范永斗都是马士英一条线上的人,前段时间金军在京畿闹得厉害,他找了个借口就跑到山西了,到大同边墙的马市巡查时,正好把范永斗找来谈生意,一听说丰州军勤王不但连打胜仗,而且捞了不少钱回来,他马上意识到有大生意做了,约了范永斗一块到了蛮汉山,至于他的身份适不适合出关早被他抛到脑后了。

    “玉山,你们有要事商议,我就先住下,你们忙完了咱们再好好谈谈。”大老王很体谅地说道。

    “哪里的话,王大人来了就是我丰州的荣幸,不如这样,王大人也进去听听,顺便还可以给我们出出主意,”李槐拉着大老王就往大堂去,大老王犹豫了,李槐笑着说,“王大人是我们自己人,我们信得过,我们丰州这一套连我们自己都在摸索,不怕别人听。”

    大堂前已经挤满了人,大统领府和各千户所、百户所的官吏、板升和草原德高望重长者、范永斗和方咨昆等商人代表、白显志、张传捷等明军军官、新加入丰州的满达海、库拜等人都来了,巫浪哈也抱着小李蒙坐到了前面,乌兰要不是坐月子肯定也会来,院子里足足有四百来人,已经去休息的朱以谦听到嘈杂声悄悄溜过来看,李槐见了他只是微微一笑,示意他在大老王身边坐下。

    掌书记李槐主持会议,他首先对众人讲了目前丰州面临的形势:丰州经历了大瘟疫之后人口降至四万余人,但今年开春以来,大青山里的俄木伦、库库和屯的习令色两个部落过不下去了,部众大批涌入丰州投亲靠友,而察哈尔人和鄂尔多斯人也零零星星窜进来不少,这些人赶都赶不走,大统领府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些人编入卫所,加上这次出征带回来的几千人,丰州又达到五万人口,人口多当然是好事,但丰州的农耕人口太少了,会种地的也就是板升的四千多丁,会放牧的人很多,牲畜数量却增长缓慢,而且容易受天灾影响,丰州地力有限,吃饭成了丰州的大问题,实际上这几年丰州人能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大做生意赚钱购买粮食。

    李槐动情地说到:“丰州人流血流汗也只能维持半饥半饱,这不是我们想要过的日子,如今金国势力猖獗,吞并草原的野心尽显无疑,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还必须准备随时打仗,丰州内忧外患逼得我们不得不求变,以变求温饱生存,以变求御敌自保。”

    李富贵随后发言:当初他搞的那套做法也只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但是对粮食、牲畜统一公有,收获统收统分吃大锅饭的做法,也限制了农夫种粮、牧民放牧的积极性,大家更愿意照顾自己的自留地、自留畜,卫所的庄稼、牲畜就是不如军户自家的长得好,现在是到了必须改一改的时候了。

    大家都笑了,这种情况到处存在,千户杨大志、吴大有就经常抱怨忙于公事,自家的田顾不过来,丰州的官吏俸禄又少的可怜,他们当官反倒不如普通庄稼把式日子过得好。

    板升的百户达布大叔站起来说:“咱们丰州只有四千多板升的男丁种地,人是少了点,可种四万亩地也太少了,如果庄稼人能出卖自己种的粮食得到好处,种十万亩庄稼完全能做到,还会让更多的劳力投入农耕,阿勒坦汗时召集关内汉民开田万顷,养活了草原几十万人,丰州有的是土地,种地的人多了粮食也就自然多了,咱们还有山药蛋、玉米这种宝贝,大伙准能吃饱肚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