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节 议功-第2/4页
李榆无可奈何答应了,留下亲卫营,其他两营由白显志带队,携带伤员、辎重出罗文峪,沿长城回丰州。白显志带着这个好消息到了罗文峪,丰州军欢声雷动,打了半年的仗总算可以活着回家了,当天夜里归心似箭的丰州军和白显志拉的精壮就出发了。
丰州军主力出关回家了,李榆却不得不留下,刘之纶为了防止李榆偷偷跑了,走哪都把李榆带在身边,白天李榆得跟着刘之纶处理公务,晚上还得和那木儿一起跟着刘之纶读书——那木儿这次是主动要求留下的,李榆瞧他的眼神都是怪怪的,这家伙以后不会也变成个书呆子吧?刘之纶却意外地发现李榆原来还不能算粗坯,这家伙实际上读过不少书,就是觉得与他无关,读完便忘到脑后,不过这在武将中也是奇葩了,万历朝的马芳与李榆情况差不多,都是流落边外,受夷酋器重垂爱,但成年后反正回归大明遂成为一代名将,李榆的底子比没读过书的马芳好得多,再有他这个庶吉士亲自教导更有可能成为大明中兴的赫赫战将,以后他刘之纶也说不定也跟着李榆青史留名,刘之纶越想越得意,对李榆抓得更紧了,每天吃完晚饭,就把李榆和那木儿叫到书房读书,不到夜深人静绝不下课。
刘兴祚赶到遵化时,惊奇地发现李榆不但没有离开,而且满脸疲惫、眼圈乌黑,李榆很悲哀地告诉他,自己白天给刘大人当随从干杂活,夜里还必须跟他读书,读不好就不让回去睡觉,简直又回到了在沈阳文馆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刘兴祚很同情地安慰起李榆,李榆也很奇怪刘兴祚不是打算辞官后去皮岛一趟吗,怎么才几天就回来了?刘兴祚又把自己到了山海关的情况告诉了李榆。
“兴治他们闯了大祸,我能离开山海关已是万幸,人家不会让我去皮岛了,这一天是早晚的,杀毛文龙的时候,我就亲眼看见陈继盛、沈世魁、孔友德他们嚎哭动天,对我们目露凶光,兴治他们不杀陈继盛,陈继盛他们也会杀我们,这个仇再也解不开了,以后还会有人死在对方手里,”刘兴祚使劲摇着头,唉声叹气地继续说道,“我离开山海关时给兴治他们留了封信,希望他们尽快辞官到丰州找我,可目前这种情况很难说了,大明官员和毛文龙的旧将已是虎视眈眈,恐怕兴治他们想脱身也不易了,我们在明国没有根基帮不上他们,走一步算一步吧。”
李榆也苦笑起来:“我现在也不好脱身,打完仗都要好些天了,朝廷连个屁都不放一个,也不知道皇帝和朝臣是怎么想的。”
京师,大明朝廷最近比较热闹,金军一出关,朝臣们立即一改前些日子装聋作哑的模样,纷纷跳出来指手画脚,这也怪刘之纶、张春出来搅局,把朝廷上百年形成的默契打破了,本来按朝臣们的想法,把名头大、资格老的孙承宗抬出来挂帅,只要有耐心耗下去,建夷总归是要滚回老窝的,那时老孙头把请求封赏的名单一报,大家再顺便加点私货,皆大欢喜都省事,可老孙头手握数十万大明各镇精锐,又有大明朝廷的全力支持,消耗人马、粮饷无数也只啃下个小小的滦州,那个刘之纶却该死不死,活蹦烂跳地连战连捷,最后还收复了遵化,张春也不像话,不老老实实呆在滦州打杂,鬼迷心窍要去立功,居然还真把迁安、永平捞到手了,这太不公平了,一个忠心耿耿、众望所归的老臣还比不上一个疯子和一个刚从大狱里放出来的家伙,大明群臣决不答应,大明官军决不答应——起码祖大寿不答应,他满心欢喜跑去接收永平,张春就是不让他进城。
阁臣们给皇帝分析,刘之纶是个书呆子,张春手下尽是玩锄头的农夫佃户,这两个人绝无可能击败建夷,刘之纶带他的乌合之众打遵化时不是差点兵败身死吗?这就是明证,问题肯定出在那帮大同来的夷兵身上,这帮人精于骑射不亚于建奴,每人有两匹骏马,能使一石弓,打起仗来不知死为何物,尤其是那个夷将李榆,听说此人身高丈二、虎背熊腰,手使一柄丈八长矛,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张春自己在奏章里也说此人曾在永平城下连败建夷大将三十六员,以致建夷高悬免战牌,无人敢出城一战,有这样的猛将强兵,我们随便哪个去也一样能为朝廷建功,所以刘之纶、张春只是运气好遇对了人,不能真的以为他们有过人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