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 民怨-第3/4页
“那皇上为什么不把狗官杀了,把他们偷的钱夺回来?”李榆大惊小怪地问道。
“狗官太多了杀不完,把大明的官吏全杀了肯定会冤枉好人,但杀一个留一个肯定会放过坏人,朝廷闹党争,整人最简单,直接查有无贪墨,一抓一个准,大明完了,全毁在这帮狗官手里了,”李榆碰到了郑员外的痛处,现在轮到郑员外大发牢骚了,“老夫当年任右玉知县的时候何等的清廉,俸禄、常例都加上也只够在老家置办百十亩地,其他便一无所有,可那些狗官什么钱都敢贪,手里有权就拼命捞钱,丢了官就带着大把的钱回家享福,永平的白养粹、张养初、孟乔芳,还有迁安、滦州、遵化那些在籍废官为什么要投敌卖国接受伪职,就是因为他们做官时捞了太多的钱,多者身家百万,少者也有数十万,要保家产不得不投降建奴,朝廷用了一大帮贪官,养出了一大帮叛逆,像老夫这样的清官打死也不会投靠蛮夷,可怜老夫这么大岁数,却不得不带着族中子弟和村里的乡亲在这深山老林里挨冻受饿、苦受煎熬,不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
李榆很同情地望着他,建议他们下山到顺天府一带,那里除了遵化城,其他地方都已被官军控制,不但安全而且日子会好过得多,郑员外摇头叹息道:“有明军的地方我们更不敢去,建奴虽然是禽兽,可他们人生地不熟,百姓躲他们也不难,而且建奴也怕我们人多,抢一把就得赶快走,最怕的就是官府和官军,官府来了就要派丁派粮,交不出来就要抓去治罪,官军来了更糟,建奴干的坏事他们都会干,还没完没了,谁敢对抗官府、官军那就是造反,老百姓不得不逃啊,我们哪也不去,就这里最稳当,什么时候仗打完了,官军也撤走了,我们再回家。”
郑员外越说越气,突然发现李榆睁大眼睛看着他,这才感到自己说多了,连忙一挥手说道:“我是看你年轻,怕你以后吃亏,所以才对你多说几句,如今吾皇反腐倡廉、励精图治,大明中兴还是有望的,你要有相信皇上是圣明的,军饷、赏赐都会有的。”
郑员外说完就走了,李榆觉得老头最后说的莫名其妙,大明皇帝圣明与否关我屁事,他能知道我是谁?孟克捧着一块热乎乎的肉来了,催着李榆赶紧吃,这里的人正月初就逃上山了,日子过得太苦,有一顿没一顿,见到肉就眼红,一只羊两只兔子眨眼就被抢光了。
第二天一早,郑员外吩咐那个壮汉带路,送李榆一行下山,有当地人引导就是不一样,临近中午时就看见自己的大营了,李榆特地塞了两块碎银子给壮汉,还叫他过几天下山来看看,说不定能给山上的人弄些粮食,壮汉千恩万谢离去。
李榆回到营中马上就召集军官们开会,把他在山里看到和听到的讲给军官们听,军官们还在长吁短叹,李榆拍着桌子就大骂起来:“我听金国贝勒萨哈廉说明国比他们更坏时还有点不相信,现在我知道了,明国的官吏和官军比诸申更能祸害老百姓,把自己的百姓逼得躲进山里受冻挨饿也不敢出来,这样的朝廷算个狗屁,不打败仗才叫怪事,那木儿,你掌管军纪,你来说说我们的人祸害老百姓了没有?”
那木儿吓了一跳,丰州军最近怨气很大,给明国流血打仗还死了不少人,却拿不到军饷、赏赐,连饭都吃不好,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有人认为明国皇帝不肯掏钱,大明百姓既然是大明皇帝的子民,那向老百姓要钱要粮也是理所当然的,违犯军纪的大事没有,但小偷小抢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那木儿整日提心吊胆的,带着一帮子亲卫在大营四周转悠,作奸犯科的事被他抓住了,杀头还不至于,一顿鞭子却是少不了的,李榆今天一发火,那木儿以为要找他的麻烦了,赶紧站出来说话:“大统领,兄弟们心里肯定有怨气,但咱们都是老实人,干不出伤天害理的坏事,再说咱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想干坏事也干不了啊,兄弟们都挺好的,有我看着你就放心吧。”
李榆不理他了,对着军官们继续说道:“你们都给我记着,丰州军不是我李榆的,也不是你们的,而是丰州百姓的,明国的事我管不了也不想管,但谁要学明国这些乌七八糟的一套去祸害老百姓,那就是打丰州人的脸,我李榆的刀也是会杀人的,那木儿,从今天起严格执行《七杀令》,我倒要看看谁有胆子往刀口上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