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破关-第3/4页
赵率教奉蓟辽总督的命令急驰三昼夜到达遵化城下,人困马乏之际与以逸待劳的金军突然相遇,在阿巴泰、阿济格的围攻下,明军全军覆没,赵率教阵亡,随后金军主力转攻遵化,遵化随即失守,顺天巡抚王元雅自缢,紧接着三屯营失守,蓟镇总兵朱国彦自缢。
自嘉靖二十九年鞑靼破关而入后,大明京畿再次遭到外敌攻掠,今年年初皇帝以阁臣韩爌、钱龙锡、李标主持大治阉党,以“钦定逆案”列二百六十余人,罪分六等,颁行天下,清除了奸佞小人的朝廷“众正盈朝”,然而就是这个朝廷此时却束手无策,首辅钱龙锡依旧老样子侃侃而谈,什么话都说到了,却似乎什么话也没说,只有一句让皇帝听懂了——速招蓟辽督师袁崇焕率精锐的辽西明军入关勤王,其他阁臣则更让人丧气,皇帝倚重的老臣韩爌竟然沮丧地提出迁都避战,而李标则变成了哑巴。
朝廷在一片惊慌之中于十一月初一宣布京师戒严,同时下诏命京畿附近各镇明军火速入卫勤王。皇帝像热锅上蚂蚁急得团团转,朝臣们却拿不出像样的主意,一个个缩起脖子向后躲——这时候谁敢出头啊,驻防京师的京营号称十余万人,可绝大多只存在于名册的纸上,人影子都找不到,想从京营凑出一万战兵都很难,这么大的京师哪守得过来呀!皇帝逼急了就下令,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各带自己的家丁、仆役上城墙巡逻、守卫,好歹让城墙上有点人气。
让皇帝欣慰的是朝中还有忠勇之士,翰林院庶吉士刘之纶、金声主动请战,而且上奏提议招募义勇以充官兵,并且推荐游方和尚申甫,称此人熟识兵法、善做火器,皇帝像捞了救命稻草一样,立即诏准刘之纶等人招募、编练义勇,相关人等也一律超擢重用,升刘之纶为兵部右侍郎,金声为御史监军,突然冒出来的和尚申甫一下子被授副总兵官衔,这伙人马上就在京师折腾开了,京师的百姓闲散惯了,喜欢跟着看看热闹、叫喊几声,但要正经人家去当兵打仗那是绝不奉陪的,于是刘之纶只好四处拉人头凑数,京营的闲丁、街头的乞丐、市井的混混摇身一变就成了他的义勇,人可以胡凑但临时抱佛脚做火器根本不可能,金声、申甫只好赶做了一大堆竹木大炮,顶不顶用不知道,反正听起来挺热闹,有点过年放鞭炮的感觉。
朝臣们对刘之纶、金声这两个暴发户嗤之以鼻,他们很快也捞到救命稻草,德高望重又闲不住的前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从高阳老家跑来了,出头鸟就是他了,朝臣们一推荐皇帝马上决定启用,任命孙老头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京师及京畿军务,孙老头总算有活干了,连夜就在京师转悠开了,不过他老人家的竞争力还是不够,一夜之后皇帝又改主意了,诏谕刚从山海关到达蓟州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提调各镇勤王援军,并相机行事,孙老头在京师屁股还没坐热,就被皇帝赶到通州督理兵马钱粮,可怜巴巴的孙老头走的时候,加上随从只有二十七个人愿意跟他,到通州的中途还跑了三个。
大同,张宗衡接到朝廷的诏令,立即惊得目瞪口呆、后悔不已,他早就应该预料到建奴可能破关而入,怎么就光顾着与那小子较劲,没想到通报朝廷一声呢?要是他能把李榆和白显志的通报抄一份换成自己的名字快马送报朝廷,这回他可要露大脸了。
李榆和白显志十几天前就给他和满桂来信通报了从察哈尔人那里听到的金军已在哈喇嗔集结的消息,而且分析说金军此举必有所图,他们的攻击方向无非就是西进或者南下,南下攻击蓟镇的可能性更大,李榆和白显志请求拨给他们一些粮饷、军械以便备战——自从上回给他们两个月军饷后,大同就没再给过一两银子、一斗米,而关内明军多少还有点口粮和散碎银两发,他和白显志俩人一个大子得不到穷得叮当响,当兵的吃饭都是问题,无论是抵御金军西进还是入卫京畿,他们都是有心无力。张宗衡对李榆、白显志这种不给钱就不干活的错误思想给予了坚决的批判——李榆、白显志伸手要钱的行为影响太坏,满桂就借这个事趁机找他闹过几回要军饷的事,他让书吏回信教导这俩人,不要总想着向朝廷伸手,关外到处是土地、遍地是牛羊,你们可以自己想办法种地、放牧啊,难道本官不给你们钱粮,你们就不活了吗?大同没有钱粮给你们,但只要你们还活着就必须皇上尽忠、为朝廷效力,张宗衡还警告他们,插汉一贯诡异,他们说的绝不可当真,你们不要信谣传谣,更不要胡思乱想,军国大事自有皇上和朝臣们操心,你们只要听话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