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节 老臣-第2/4页
马奇和方咨昆对视一眼,两人都庆幸来得早,要不生意就可能落到别人手里了——插汉控制了宣府边外,张家口马市已经关闭,那个老范肯定也在削尖脑袋找商机。
李富贵来了,李榆把情况简单一说,李富贵立即亲热地拉着马奇、方咨昆到自己的公事房,李榆回到自己的书案前,琢磨起张晓的事,这位宣大总督虽然有点窝囊,还算计过自己,但也确实帮过他,他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小小的把总一路升到游击,张晓也是出过力的,听说他被免职后,李榆还特意派人带着两只羊去看他,但人家根本不让他的人进门,送去的两只羊也不收,李富贵听说后还送他一句话“自作多情”,这些明国的官真奇怪,人倒了架子也不倒。
正在想着,莫日格进来说阳和的信使送来一封宋大人的信,李榆急忙拆开看,宋统殷信中说,朝廷新派的宣大总督王象乾已到阳和任上,指名要见他,命他即刻赶到阳和。
李榆马上命令莫日格通知陈二柱、刘石头准备行装,四人连夜赶往阳和。
王象乾,隆庆五年进士,出自赫赫有名的山东桓台新城王氏家族,从其祖父贵州右参议王重光起,新城王家即进入科举盛世时期,王家子弟以进士为官者数不胜数,王象乾之父王之垣曾担任湖广巡抚、户部侍郎,叔父、兄弟也多有担任朝廷要职者,王象乾本人也被朝臣们公认为边镇名臣,号称“威震九边”,他这辈子就像给大明灭火一样,哪里出事他就被派到哪里,播州苗夷反了找他,四川建昌夷反了找他,辽东的建奴反了也得找他,老头子一直干到天启三年实在干不动了,才从蓟辽总督的任上退下来,回老家没清闲几年,宣大边外一出事朝廷又想起他——今年七月,皇帝在平台召见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提出若要平辽患,必须安抚宣大、蓟辽边外的虎墩兔憨,而安抚虎墩兔憨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他的老上司、原蓟辽总督王象乾,于是已经八十三岁的王象乾被召到京师。
皇帝在平台召见了老王头,简单问了几句宣大边外的夷情,就赞赏他熟知边事,其实老王头能想得起来的,大都是三四十年前他以宣府右参议掌管口北道时的旧事,而且他的脑子有点糊涂了,很多事也是随口一说,可他糊涂,皇帝和朝臣更糊涂,当场就决定任命他为宣大总督,主持安抚虎墩兔憨,而且命他先到山海关去见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再转道阳和。
老王头糊里糊涂就上了路,到了阳和就动不了,他这把年纪脑子不灵了,腿脚也走不动了,经不住皇帝的折腾——一想起那个年轻不懂事的皇帝,老王头就一肚子不高兴,皇帝在平台召见他时,居然命他到山海关向蓟辽督师袁崇焕请教安抚方略,而以王象乾的年龄和身份,皇帝应该是让他的宠臣袁崇焕到京师一趟向他老人家请教——在辽东时,王象乾任蓟辽总督,袁崇焕不过是个兵备道佥事,王象乾认为辽东军情、民情复杂,宜抚不宜剿,与主战的帝师孙承宗争锋相对,而袁崇焕走的是孙承宗路线,俩人口号喊得最响,钱花得最多,打的败仗一次没少过——熟悉辽东的王象乾从来不认为袁崇焕那两次守住锦州、宁远称得上胜仗,既然不对路,王象乾对袁崇焕影响就很不好,更谈不上交往。
这次皇帝手一挥就让一向主抚的老王头去向一向主战的袁崇焕讨教安抚方略,老王头只好从京师到山海关,再由山海关转道阳和,这一大圈转下来,老王头只好趴着喘气了,这时皇帝又很体贴地下了诏令,由大同巡抚张宗衡暂理督府事宜,副使宋统殷办理和议及代行文书,老臣王象乾身体不好暂留阳和,王象乾除了过了把宣大总督的干瘾,算白被皇帝忽悠一通。
王象乾坐在阳和迷迷糊糊开始主持安抚大计,不过情况与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他影像中的宣大边外右翼蒙古各部找不到了,老王头与皇帝在平台奏对时,认为卜失兔虽然跑了,但还有永邵卜人可用,建议援助永邵卜人对抗插汉,以争取实现有利的和谈结果——他老糊涂了,以为永邵卜人能凑出三十万人口,只要稍加助力就能迫使插汉俯首称臣,实际上右翼的永邵卜、土默特人口锐减,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万人,而且首领们已经被赶到黄河以西了,这些情况与他几十年前以宣府右参议督领口北道时大相径庭,王象乾脑子开始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