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回 往赴颍川



    。∵※書荒閣中文网www.shu huang ge  .com→

    “只可惜现在的颍川却完全不是之前的样子了,恐怕得用破败不堪这个词来形容喽!”

    也难怪现在陆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在必要的时候,陆仁完全可以用奔放甚至是野蛮的做法来对付濮阳地区的豪强。

    但许都这里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首先汉献帝在迁都许昌的时候就带来了一批汉庭官卿,这些官卿嘴皮子上的功夫个顶个的厉害,而且大多都有着相当高的名望。这样的一批人,其制造舆论的能力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其次许昌的旁边可就是颍川,早些时候的学术舆论兴盛之地,士族人仕那可真是随手一抓就能抓出一大把来,而且这些士族大多都和汉庭的官卿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曹操在初期、中期的时候对这样的两大帮子人都要敬让三分的,陆仁要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是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闷着头蛮干,那回过头来很可能会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之下,最省事的方法可能就是“拉一家”来支持一下自己,至少也得有个说得过去的舆论体系来支持自己的工作。而这个时候陆仁能拉到的帮手,貌似也就只有荀彧。

    荀彧是几天前才抵达的许昌。本来是早就该赶过来的,但由于曹操之前的军政经中心是放在了鄄城,现在要南迁到许昌,自然就有着相当多的搬迁工作要做,故此荀彧来得就有点晚。而在荀彧赶到许昌之后,陆仁就赶紧去找荀彧询问许昌以及许昌周边的一些事,想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的许昌屯田先做些准备。再从荀彧的话里陆仁了解到,许昌与颍川一带的世家豪族极多,荀氏只不过是因为名声大而成为了这片区域的代表者而已。

    不过荀氏宗族的确家大业大,当初荀彧带去冀州避难的只不过是直系宗族中人数较多的一支罢了。另外还有一支规模小些的由求来蜀郡太守一职的荀攸带领,本意是想迁入蜀地另起枝叶,但因为道路不通而停留在了荆州。

    而在不久之前,荀彧收到了荀攸的回信,说荀攸已经带领他那一支的族人返回了颍川暂居,并询问荀彧是否能妥善安置这些族人……陆仁听荀彧说出这些之后想也不想的就让荀彧写封信交给他,由他去颍川再转交给荀攸。

    (ps一下:按演义的话,荀攸是和荀彧同时投奔的曹操。但按正史,荀攸是在曹操带着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才被招揽来的,按本书现在的时间段,荀攸应该在荆州北部。本书有一点点的变动,也就是荀攸已经带领族人回到了颍川这一段)

    其实陆仁的这点鬼脑筋哪里能瞒得过荀彧?陆仁一说出这话的时候,荀彧就推断出陆仁是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帮助慕民屯田的顺利进行。不过从荀氏宗族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荀彧也乐得装一装傻再来个顺水推舟。毕竟现在的颍川荀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成了个只有空壳名声却没什么家势可言的落魄世家。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荀彧当然想让荀氏宗族再度辉煌起来,那个时代的人对家族是否能兴旺发达的重视程度,可不是陆仁这种现代人真正能体会得到的。

    陆仁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完成慕民屯田,反过来荀彧也想借用屯田让荀氏重新兴旺起来,两下里认真一谈当然是一拍即合。当然荀彧也很有隐晦的告诉陆仁,希望陆仁在屯田的时候能在不违反法度的情况下尽量多关照一下荀氏宗族。

    这弦外之音陆仁要是听不懂的话,那他不如去跳崖自杀好了。反正这个事真正要做也不难,陆仁早就有了腹案。因为荀氏名下的土地不少,陆仁可以用“借地屯田,秋后付给两成贷地之资”的方法,而这样做即便在曹操那里陆仁也有说词:

    “民心不安则屯田难行。昔荀氏于许、颍之言民望极高,可先使慕民耕作荀氏贷官之田。似如此其便有三:借荀氏名望以安初时应慕之民之心,初应慕之民民心既安,再借民口传云,而后应慕之民必蜂涌而至矣。

    “借亩屯田,至秋时府库虽十损其二(借出土地的得两成,官府与屯田百姓平分另外八成,计算一下就是官府的收入会少百分之二十),然只需严法明令,不令官、士、民三方有所侵占亦或折损,则必三方皆喜,亦可令明公严法明令之信义而立于人心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