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京师事变(二)-第2/3页
————分割线————
当刘泽洪、刘三四和赵应元这三个牛逼哄哄的军头摩拳擦掌,准备对京师这块大肥肉下手的时候,还有第四个军头也动了类似的心思。
当然这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弱。
鳌拜是在十天之前放弃对静海的围攻,全军撤回天津的,但王屏藩这边的局势并没有多少好转。在过去不久的战争状态下,他还能用“必须赢,输了就要死”来勉强鼓舞军心,而一旦敌军撤走,他马上就有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即视感,不断有兵丁逃亡就是证明。
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祸害,静海县城早就没有多少百姓了,而鳌拜撤走的时候,城内军队还有一万一千之数,而随着不断逃亡,到现在只剩下九千三百了。对于这个结果,悲催的王屏藩倒是有喜有忧——喜的是人少了他越冬的粮食就能多撑上几日,而忧的是照着这种速度锐减下去,怕是用不了冬天过完,他的实力就会比当初当副将的时候还弱的多,名副其实的光杆总兵……
不想当光杆总兵的王屏藩绞尽脑汁试图解决眼前的困难,然后发现这事情简直比打仗还难办——虽然他现在已经得到明确消息,清军死活都没能打破沧州,只能就此收手,但静海和沧州之间的大片区域仍是“敌占区”,所以向三藩求援是没有啥意义的,至于大批发钱来鼓舞士气,那确实管用,但王屏藩被晋商漫天要价坑的这么惨,现在也是囊中羞涩啊……
王屏藩现在手下还有三百亲兵,这些人是他统御全军的根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亏待的。吴三桂当年自己喝汤让亲兵吃肉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对手下不错”,一方面则带着“养亲兵真是贵”的无奈感叹。
至于这三百人之外的普(炮)通(灰)兵(杂)卒(兵),从理论上说花费较低,毕竟死了或者跑了都影响不大,只要拿着装粥的大桶高呼“当兵吃粮”,马上就会有数不清的饥民高呼着“俺来!俺来!”来投奔。不过这种逻辑显然只适合通常情况,而眼下静海县城附近的情况怎么说也不能算通常……
战乱和屠杀看起来是最有“效率”的削减人口方式,但这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事实上就算是旧时间线上的明末清初死掉一亿人(甚至更多)的“人口大跳水”,也是来回战了几十年后才完成的,而新时间线上北直隶人口下降的这么快,更重要的原因是——活下来的人有稳定的逃亡目标。
“去大沽口!去大沽口就有粮吃不会饿死!”
“可是听说大沽口那边会把人运到朝鲜和倭国去啊?”
“去了朝鲜和倭国是去干啥的?”
“还能干啥?给军爷种地去啊!”
“这么说去那边也有吃食?”
“这还用说么?”
“那还愣着做啥?还不快去!”
……
如此这般的对话成为流民中舆论的主流,这固然加快了赵应元“收拢流民、殖民朝倭”任务的进度,但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种“严重”在鳌拜和王屏藩玩塔防游戏的时候不明显,而一旦战事告一段落,就全面暴露出来。
“这简直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啊……”王屏藩在发现静海周边几乎招不到愿意参军的流民,就算有从更内陆的地方跑来的,也一个个异常坚定地要去大沽口找赵将军,坚决不肯在静海停留,至于派兵去抓捕过境的流民,强行补充兵力行不行?王屏藩还真试过,结果令人惊讶——派出去抓捕流民的兵丁和流民一起跑去大沽口了……
至于干脆直接投靠镇江侯,这样好歹能吃个肚皮圆,行不行?王屏藩当然也试验过,而赵应元的回复是你过来可以,不过要对军队进行彻底的改组……王屏藩看着“改组”的内容,心那是拔凉拔凉的,因为这分明等于全面受制于人,投降过去这种待遇真不如一刀把自己捅了!
然后王屏藩就面临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宗教矛盾!话说三藩联军用大神棍汤若望来忽悠百姓、忽悠兵丁确实非常有效果,那些嗷嗷叫着准备升天的圣教军就是证明,但问题在于同行是冤家,一套洗脑系统最厌恶的就是和它类似的洗脑系统,譬如说妖女那边的昊天教就是典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