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大国崛起(四十六)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六百四十六章:大国崛起如果说俾格米人的“矮”,是这个族群与典型H人的标志性区别,那么科伊桑人的重要识别特征,就是“白”了。

    当然,这个白,只是相对于典型H人的H了,更严谨的说法是,科伊桑人的肤色与黄种人相近。

    科伊桑人与黄种人的相近之处,并不仅仅在肤色。

    黄种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有一个多发性的外部特征,那就是内眼角,经常会出现上眼睑下拉,

    遮盖住下眼皮及泪腺的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内眦赘皮”或者“M古褶”。

    上述地区的亚洲人的眼睛,看起来不如高加索人种大,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在黄种人当中,M古褶的出现机率,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

    如果没有M古褶,也不代表自己不属于这个种族。

    二是蒙古褶和单眼皮是两个概念,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

    如果同时拥有比较明显的蒙古褶和双眼皮,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双”了。

    顺便说一下,后世经常看到,有争论中国古代是否以单眼皮为美。

    毕竟流传下来的仕女图,大都看起来都像是单眼皮形象。

    实际上这一审美观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观,本质并不在于眼皮单双。

    而在于蒙古褶所造成的内眼角下压,同时外眼角又明显高于内眼角上挑,加上较长眼裂,两眼角之间的距离所呈现出来效果。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俗称的“丹凤眼”。

    受此影响,后世西方人所认可的中国美女形象,也大都偏向于此。

    只不过,相比西方人喜欢的那种单眼皮式丹凤眼,后世国人会更接受“内双”式的丹凤眼罢了。

    在科伊桑人当中,“内眦赘皮”的现象也属多发。

    典型的科伊桑人,除了上述两大特征以外,还具有面部皮肤较为松驰、颧骨较高,以及头发卷曲的特征。

    事实上,科伊桑人出现的时间,要比典型H人要更早。

    只是由于科伊桑人的数量过于稀少,加之与班图H人的混合度较高,这个族群很多时候,被简单归类为尼格罗人的一个特殊分支。

    影响科伊桑人地缘地位的原因,主要在于班图人向非洲中、南部的扩张。

    从体质特征上来看,所谓班图尼格罗人和苏丹尼格罗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本质区别。

    这也是我可以将之统称为“典型H人”的主要原因。

    二者都源自于西非。

    在公元前的漫长历史中,这些原始部落状态的典型H人,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部与之气候相近的中、东“苏丹”地区。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尼罗河上游的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地区,与从北非、阿拉伯半岛南下的,闪含语族的高加索人种,发生了混合和碰撞。

    原来也北进到尼罗河上游的科伊桑人,很快便被两个强势族群所融合掉。

    由于东进的过程非常漫长,并且在南下闪含民族的强势影响,最终在西起塞内加尔河口、

    东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土地上,苏丹尼格罗人在语言上,呈现出了多样性。

    后世能够被归类于“苏丹尼格罗人”的Z族集团,内部各M族在语言上,

    却可能被归类入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或者闪-含语系。

    同时,一如撒哈拉沙漠,影响了地中海的高加索人种南下一样,中非热带雨林带,也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几内亚湾,一直到刚果盆地东部的这条热带雨林带,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平均纵深也有约1000公里。

    当然,这片雨林带也并非完全没办法绕过去。

    就地理位置来说,刚果盆地东部的非洲大陆,是被两片高原所覆盖,其中东部与之相接的东非高原。

    东北部与之相接的,则是名气更大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了。

    东非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维多利亚湖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原湖泊,通常也被称之为“大湖地区”。

    与此同时,高原北部还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西部,一同为尼罗河供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