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我们的航路(五十六)-第2/2页





    由于对入T人口性别上的控制,即使私渡大员谋生者,绝大多数亦为男性。

    这使得大员在清王朝统治的最初100年间,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调。

    迫于现实,与天朝移民在生产、生活习惯上相近,遂成为了天朝男性移民的重要通婚对象。

    在这场竞争中,经济上相对更为弱势的P浦族男性并没有优势。

    18世纪初,大员的娶妻成本上升至白银100两,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部落规模缩减直至消失。

    以至于后世可以用“高S族”这个名称,来对大员原住民群体进行覆盖。

    上述现象,在20世纪50年后,大员因为再次割据,而徒增上百万青壮年男子时,也同样出现过。

    随之而来的,则是原住民比例的进一步降低,后世约占大员总人口的2%。

    当然,原住民群体的消融,并不代表大员内部,就不再有Z群差异问题。

    后世大员社会以45年为时间点,划分本省人、外省人,只是其中一个案例罢了。

    后世外省人比例约为13%。

    鲜为人知的是,在清初统治大员初期,关于移民来源地的选择问题,曾经上升到Z治高度。

    从与澎H和南大员的相对位置来看,闽南及粤D地区在开发大员的竞争中,具备几乎同级的优势。在最初的D南民间海上武装集团竞争中,以及对大员的最初利用上,也可同时看到这两个板块的存在。

    即使源出闽南的郑氏海上集团,最终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但在郑C功的军队中,仍有20%-30%,来自于广D潮C、惠Z两地。

    然而在清朝控制大员之后,并有有限开放移民政策后,潮惠地区曾经被有意识的排除在外。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在于从郑Z龙时代起,闽南籍大陆移民就已经在移民大员问题上,占据了优势。

    这一优势,随着明郑的割据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

    S琅等帮助平台的清军将领,大多数亦原籍闽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