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我们的航路(五十五)-第2/2页
前面已经分析过,与300年前的情况相比,T海地缘Z治走向的唯一变化。
在于这座岛屿成为了全球级的,Z治博弈的一颗棋子,这使之能够从外部获得强力支撑,而不是象当年的明郑那样独立无援。
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大员问题的解决,并不单单取决于大陆在实力上,取得对大员的压倒性优势。
同时还取决于后世天朝,在整个全球地缘Z治格局中的身位变化。
换句话说,只有天朝在全球范围内的Z治话语权,上升到可以和最强者抗衡的地步。
大员才有可能摆脱这股离心力,回归它应有的定位。
回到地缘基本面问题上来。无论是当年清廷拒绝台湾依“朝X例”的要求。
还是后世天朝坚定不移的“一个ZG”诉求,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员的地缘属性。
与朝X、安南这些,与Z央之国历史纠葛更多的区域有所不同。
虽然历史上,Z央之国曾经多次尝试,将这两片与大陆紧密相连。
且在经济层面适合,华夏文明生长的土地,纳入自己的Z治范畴。
不过这两个东亚突出部,顽强生成的本土属性,最终使得Z央之国彻底放弃了这一努力。
由此可见,地缘属性的远近亲疏,并不单单受地理距离影响,更多由“人”来决定的。
以大员华夏属性的形成来说,荷兰为开发大员而主动引入的天朝移民,为大员今日的地缘文化属性奠定了基础。
当然,即使没有荷兰人的顺势引入,同一时间的D南沿海之民。
也已在民间海上武装集团的助力下,开启了规模性的移民行动。
明郑在控制大员之后带入的数万军民,使大员迎来一第二拔移民潮。
不出意外的话,清朝在统一大员之后,大员的人口密度将稳步提升至,与天朝D南地区相当的程度。
然而意外并非不会出现。
在郑氏子孙无可奈何的选择“剃发-登岸”后,封闭保守的D陆思维,一度在帝国中心的廷议中占据上风。
88106.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