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皇帝的住房问题-第2/3页





    逼皇帝恢复丞相制度并不是什么难事,贾诩只需略施小计即可,他举荐凌嵘,是要把这天大的功劳让给凌嵘呢。

    贾诩果然是不一般,一眼就看出李轨正在大力扶植凌嵘压制文管系统中郭家的势力,他这是在主动给李轨递送炮弹呢。

    贾诩是谋士,需要超然一点,以保持自己的判断,李轨没有勉强。

    在充分领会了李轨的真实意图后,凌嵘便开始着手准备。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凌嵘上奏了两件事,其一他建议元旦后的新年号叫“建安”更为妥当,天下大乱,为君者心忧百姓疾苦,建立一个安康平和的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年号宜叫建安,而不是什么建元。

    其次,凌嵘提出恢复丞相制度,以此革除灵帝以来的种种弊端,廓清政治,重振朝纲,早已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

    凌嵘的奏请得到文武百官的强烈赞成。

    汉献帝刘协惊愕万端,恨的牙齿痒痒,却也只得违心地同意,下诏于建安元年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废尚书台,复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总览政务。

    至于丞相的人选,自然李轨的呼声最高。

    皇帝明知是李轨在背后搞鬼,有心跟他斗一斗,却发现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实在有限,根本就抗衡不了李轨的压力。

    没办法只好下诏任命李轨为丞相,开府宫外,总揽内外政务。

    李轨推辞不就,反复三次,这才答应下来。

    满朝文武或真心或被迫都向李轨表达了贺喜之意,至于地方诸侯,李轨也不指望他们能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毕竟自己蹿升的太快,得给他们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

    丞相府开府办公,自己选拔官吏,几经斟酌,李轨决定把丞相府设在北城尚柳坡,这是晋阳北城上风上水的绝佳之处。

    尚未破土动工就传来了许多流言蜚语,皇帝的行宫是由寺庙改的,位于城西,风水远不及北城,丞相府不仅占据着北城上风上水处,看规划图纸居然比行宫还要宏丽奢华,这怎么行,君臣易位,这是大逆不道!

    迫于压力,李轨只得暂缓丞相府的建造,改牧守府为丞相府,这样一来牧守又没了办公场所,出于节省行政成本的考虑,李轨就继续兼着并州牧。

    这对李轨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他这个丞相名义上管着全天下,但除了并州和河内郡,没人会真买他的账,所以并州牧的职位还得兼着。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算完,即便是牧守府那也占据着本城上好的风水,仍然比行宫要好,李轨于是以丞相的身份召集百官商议是否新建一座行宫以安置皇帝。

    众人议论来议论去大都不赞成开建新的行宫,理由有三:

    第一,大汉的首都不在晋阳,这里只不过是皇帝的临时驻跸之地,皇帝待两天就走了,费那么大力气修筑行宫是不是有点浪费?

    其次,皇帝和朝廷到晋阳后已经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光供给宫室、百官、禁军的吃穿用度就让地方吃不消了,哪来的余财修筑行宫。

    第三,现有的行宫好好的,又大又宽敞,除了地处闹市区有点吵以外,没别的毛病。若是担心打扰到皇帝休息,影响跟嫔妃造人,那也好办嘛,让附近商户关门歇业几天就行了,总之,真的没必要另起炉灶。

    而支持修筑行宫的只有一个理由,皇帝是君父,做臣子理当竭尽心力供养,否则就是不忠不孝。

    李轨没有当场拍板,修有修的好处,君王的威严是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的嘛,洛阳的宫殿让董卓一把火烧了,长安的宫殿建筑的很粗糙,根本不能匹配皇帝的尊严,但即便如此也毁在李傕、郭汜之乱中了。

    堂堂的一国之君,在自己的国家里居然连套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这打的是谁的脸?

    所以这房子得修,而且得尽快。

    但真的要修,钱从哪来?

    皇帝来了,朝廷百官来了,内侍、宫女、禁军也来了,加上指着皇帝吃饭的皇亲国戚们,一下子多出几万张嘴,而且一个个特别能吃,这李轨哪受的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